全媒体时代非遗题材微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3

全媒体时代非遗题材微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研究

苏文婷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济南市·250300

摘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越来越多地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生存困境,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录、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非遗题材微纪录片将镜头聚焦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运用故事化的创作方法,对我国当下非遗文化的生存现状进行真实的记录,并对非遗传承人与非遗技艺之间的故事进行讲述。本文通过探析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概念意义,进一步从故事建立、叙事安排、拍摄制作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希望通过分析非遗题材题材微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手法,能够对同类型题材作品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非遗题材微纪录片;故事化创作

一、纪录片故事化的含义及运用的意义

作为纪录片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段,故事化手法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类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故事化”就是以故事所具有的元素和特点去重新组织某一事件,应属于一种创作的风格,强调对目标事件进行主动的改造,用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使事件变得精彩。故事化手法的运用使纪录片的趣味性与可看性有所提高,大大丰富了纪录片的创作技巧,在各类型影片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今社会,使创作主体寻得了纪录片发展的新道路。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必要性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纪录片故事化手法运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纪录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转型。第二,故事化手法也是符合当今社会观众审美需求的创作方式。故事化手法可以使纪录片更具吸引人的情节与内容,将深厚的文化人文底蕴融入多种创作技法中使微纪录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得发展的新方向。

二、非遗题材微纪录片中故事与情感的多元构建

(一)故事性题材与人物的精确选取

影视作品在创作之初首先要解决问题的便是“拍什么”,即作品题材的选取。好的题材是保证作品成功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影片总体主题与影片主人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众多,选题范围具有极大丰富性的情况下,非遗题材微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多选取鲜为人知而又濒临失传的非遗文化作为表现的主体,这些非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继承、创新的历程本身就带有极大的故事性。同时又将非遗传承人与非遗文化之间的故事作为线索串联起整部影片,突出体现人与传统技艺、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以此探寻传统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

抖音非遗系列微纪录片《追影》将镜头聚焦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县皮影”,选取创业面临失败的非遗传播者张建华,与后继无人的皮影技艺传承者作为主人公,通过讲述两者之间相互合作、守正创新的故事。拥有相似境遇的两代人因华县皮影而相遇、相知,在合作过程中实现了传统技艺与科技的碰撞,最终使双方共同摆脱了困境。新旧之间不断产生冲突而又相互融合的过程使影片在充满故事性的同时也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生存现状的深切思考。

(二)执着坚守凸显非遗情怀

影视艺术作品想要真正地感染人、打动人,离不开对情感的注入与表达,情感是影视作品永恒的主题。纪录片作为多以“人”为表现对象的影视艺术作品,情感更是应该突出表现的一方面。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来看,纪录片和受众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存在,而是一系列由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到情感感动的情感体验和交流过程。因此,非遗微纪录片首先要完成知识信息、传承变迁等表层文本的传递,其次要激发受众的生命体验、心灵感受与情感共鸣,使之获得精神陶冶和文化认同。将非遗文化作为其筋骨建构起整部影片,同时通过表现非遗传承人对非遗文化执着坚守的深厚情感来为影片填补血肉,是非遗题材微纪录片获得灵魂的关键。

《追影》中,“华县皮影”传承人们在戏班社数量锐减的情况下仍多地奔波维持演出。十几年里,他们通过挂靠公司、参加博览会等各种方式来保持运转,即使最困难时有过暂时解散的情况,但只要有演出的需要他们依然愿意重新集合。与单纯对非遗文化进行科普的创作方式相比,在纪录片中将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故事进行突出展现可以为影片注入更多人文内涵,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一人一心一辈子”的匠心精神与执着坚守的非遗情怀,这集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类对抗遗忘的勇气和力量。

三、非遗题材微纪录片中故事化叙事视角与结构设置(一)第一人称视角激发观众情感认同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是纪录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创新方法,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更直观地将主人公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与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切入自然、真实可信,给人较强的现场感。第一人称视角还可以将观众放置在故事主人公的位置上,激起其相关的情感经验,引发情感认同。微纪录片运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可以在较短的篇幅之内完成故事与情感的建构,使观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迅速形成对影片情节与内涵的接收,符合现代人的观影习惯,有利于增强影片的传播效果。

抖音制作的非遗微纪录片《走丢的神仙们》采用竖屏画面的表现形式,通过贵州银饰锻造传承人潘仕学的第一视角,来讲述其寻找传统银饰“八仙过海”锻造方法的故事,使观众跟随故事主人公一同经历寻找的过程,产生极强的代入感。《中国守艺followme》微纪录片虽然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表现主题,但却没有直接讲述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状,而是通过拜师学艺的外国主人公的视角,来还原其学习中国非遗文化的过程,将非遗文化融入他们拜师学艺的过程中,为影片注入更多年轻化与国际化的元素。

(二)多线索交叉叙事拓展作品内容深度

除了叙事视角之外,叙事结构的不同选择也决定了故事情节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纪录片中叙述的故事虽然来源于生活中的完整内容,但并非是对现实故事的直接记录,需要融入创作者对故事的叙述视角,在创作中对故事进行重新架构,从而体现某一主题思想。在非遗题材微纪录片中,多线索交叉叙事手法的运用,正是创作者对客观记录的事件进行主观性安排与表达的体现。通过对不同人物或不同线索的交叉叙述,可以扩充作品的信息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体现更为丰富的内容,以此增加作品的内涵。

《传承》之《古轮拳法》中,创作者以拳法传承人选拔6名年轻弟子进行十几天苦修的过程作为主线,将对古轮拳法的一招一式和具体学习过程的记录作为副线,同时又通过师徒之间教与学的过程体现师傅对徒弟的谆谆教诲,饱含浓浓的师生之情,表现师生之间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老手》将三位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线索,通过交叉叙事突出他们在技艺传承中面临的后继无人、手艺濒临失传的共同困境,以点带面,折射出非遗文化总体上所面临的生存境况。影片体量虽小但内容丰富、意蕴深刻,引发了观众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思考。

四、非遗题材微纪录片中故事化视听表达

(一)丰富画面变换带来沉浸式故事体验

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观影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各种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满足了现代人的碎片化观影需求,对影片的创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各类短视频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非遗题材微纪录片想要持续吸引受众,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契合当今审美的画面构图与画面变换可以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故事体验,使影片从小视角入手构建大情怀,更加符合短视频时代的传播要求,以更好地提高非遗题材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抖音出品的非遗系列纪录片《老手》、《追影》、《走丢的神仙们》以竖屏构图的方式借助抖音平台进行传播,在迎合了观众审美需求与观影习惯的同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聚拢了观众视线,使观众沉浸在故事中,可以更加直接地对创作者想要表现的人、事、物进行突出强调,更好的表达创作者情感。与传统的长篇幅纪录片不同,非遗题材微记录片为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受众,完整地讲述一个姑事,往往避开宏大叙事,从小视角着手,多采用小景别,小景深画面的变换来对人物与事件进行表现。

(二)镜头与特效组合更具丰富趣味

微纪录片想要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迅速吸引受众并引导受众持续观看,就要在保证故事完整呈现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手段来增加影片的趣味性。固定镜头可以较为稳定地将画面内容完整而真实地表现出来,避免了运动镜头因运动幅度过大而导致的人物出画问题,在画面呈现上更具完整性;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影片都通过添加各种特效手段来使画面内容更具丰富性和可看性。非遗题材微纪录片也是如此,特效镜头与固定镜头的组接使影片的影像风格更为独特,画面更具表现力与冲击力,在完整讲述故事的同时极大地拓展了影片的丰富趣味,丰富受众的观影体验。

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手造中国》中,镜头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传承人的工作状态进行了真实记录,使画面内容稳定、和谐、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感受非遗匠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专注魅力。《东方神韵·太极拳》将数字技术完美地融合到微纪录片创作中,运用多种特效手段打造画面的电影质感。太极拳谱在动画制成的诏书上徐徐展开,若隐若新的太极八卦图谱与黄河彼此叠加,突出太极的深厚历史与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结语

目前,故事化手法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一种趋势,日益为观众所接受并且着激励创作者们不断地对此进行探索。将纪录片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利于增强影片的观赏性,避免了纪录片的单纯说教与冗长单调等缺点,尤其适合微纪录片这种体量较小的纪录片样式。《走丢的神仙们》、《追影》、《老手》、《传承》、《了不起的匠人》等多部非遗题材微纪录片都体现了创作者的故事化创作倾向。本文首先分析了纪录片故事化的含义以及故事化手法对纪录片创作的意义。然后就非遗题材微纪录片这一纪录片样式,从故事与情感构建、叙事策略、视听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故事化创作分析,认为具有故事性的题材与人物的选取为影片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来源,非遗情感的构建使影片更具人文内涵;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与多线索交叉的叙事结构在激发起观众情感认同的同时有效拓展了作品的内容深度;丰富的画面与镜头特效的组合变换为影片故事增添了更多趣味,极具观赏性。这些创作方法都使非遗题材微纪录片更好地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有效地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同时也能为同类型微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庆龙.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手法渊源及演进研究[D].扬州大学,2013.

[2]陈小娟.非遗微纪录片的叙事问题与表达创新[J].当代电视,2021,(10):79-84.

[3]张秀丽.故事化叙事手法在纪录片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地市报人,2021(01):84-86.

[4]韩敏婕,鲁涛.纪录片“故事化”手段研究——以纪录片《王子云与敦煌》再现丝绸之路艺术考古史貌为例[J].电影文学,2021(10):125-129.

[5]张之琨,彭勃.浅析融媒体语境下非遗纪录片的突围之策[J].当代电视,2021,(10):74-78.

[6]熊娇.二更人物类微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研究[D].塔里木大学,2021.

[7]陈厚萍.竖屏叙事与价值拓展:抖音非遗系列微纪录片的创新[J].视听,2021,(07):119-120.

[8]何帅森.新媒体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创作——以《了不起的匠人》为例[J].出版广角,2020,(24):74-76.

[9]张飞越,靳璨.微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3):73-75.

[10]王彬.浅析影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作用及方式[J].科技传播,2020,12(1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