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工商管理类课程工作坊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2

新文科背景下工商管理类课程工作坊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张宏卫 李晖 李凡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建设行动路线的背景下,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工作坊式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主要阐述了工商管理类课程应用工作坊实验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目前工商管理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困境,最后构建了适宜工作坊实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走出困境。

工作坊英文简称workshop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院,该学院倡导“技术与艺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20世纪60年代,美国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将工作坊的概念引入到都市设计中。20世纪80年代,高校将工作坊的概念引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工作坊逐渐发展成一种有明确主题,注重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和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如今,工作坊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织模式。

一、工作坊实验教学模式应用的现实意义

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即教师选择紧贴专业实际应用的主题,安排学生分组参与调查、分析、规划和方案设计,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流与探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模式。对于多数高校而言,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校外实践活动的不能有效大规模的开展是专业建设的硬伤,这与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不相符的。所以实施工作坊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工作坊教学模式能够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缺陷,提升学生满意度,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第二,工作坊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使教师由“主导”转向“辅导”,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

第三,工作坊教学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

二、新文科背景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在新文科的背景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困境:

1.教师理论灌输多与学生实践体验少

长期以来,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中单纯的讲授方式占教学时间中较大的比例,教学内容注重概念、意义、方法的语言描述,苍白无力,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和困倦感,而且,由于讲完的理论知识往往缺少运用,所以学生印象不深刻,即使课上认真听讲,课下业会很快忘记。学生实践体验少,很难对所学理论知识产生共鸣,没有共鸣就很难有认同,更谈不上热爱了。

2.学生“被动”学习状态普遍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所以学生被动学习状态普遍,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有些课程的期末考试往往是在学完几周之后才会进行,所以学生就会有一段实时间的空档期,这种不连续性也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主动性差,没有探索的精神和动力。

3.疫情常态化,学生去校外企业实践机会甚少

三年疫情,高校实施闭环管理,这种情况也给这几年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些困境,学生去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或实习的机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课程实训内容由校外转到校内,甚至由线下转为线上,实属无奈之举。如今,疫情管控结束,一切教学秩序回归日常,校外的实践活动正常开展,校内的实践活动也要更接地气、更务实,让学生学有所获。

4.教学与实践应用契合度不高

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有一些是技能性的,有的是思想意识型的,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管理思想。有一些管理决策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觉这些决策适用吗?对我未来的工作有用吗?甚至学生会产生一种课程内容很虚的感觉,不如机械类课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机床生产出产品,这样的直观。

5.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

受疫情的影响,近三年以来,企业用人需求相对前几年有所萎缩,对于工商管理类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更加倾向于适用的、急需的人员的吸纳,而对于人力资源的储备需求相对较少,所以在人才的需求招聘上更加的严苛,企业期望招到真正需要的人才,而高校中对专业人才的供给确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在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就更需要高校的专业教学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切实掌握企业需求的核心点。

三、工作坊教学模式构建及实施过程

首先:理清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选定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开展工作坊实验教学模式的主要实践对象。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劳动争议处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等模块展开工作坊的试点。初步确定每门课程实验的学时数或次数,受总学时的限制,通常实验学时不超过该课程总学时的百分之二十。实验的形式需结合理论内容的特点,可安排验证性实验、模拟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综合性实验。

第二,结合课程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清单,布置适当的实验任务。教师提前编制实验任务书(实验背景资料主要来自于企业工作实例),提前一周左右给学生发布实验指导书,让学生带着实验任务来完成理论课内容的学习,同时教学给学生介绍学生方法及所需知识内容,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实验成果,并给学生设置预期的目标和要求,以及考核的要求,引起大家的重视。

第三,学生团队合作实验过程。可以根据实验项目的特点要求,灵活选择实验地点或配备活动桌椅的教室作为工作坊式实验教学场地。各小组按照实验任务书的要求,综合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组织开放式的交流、讨论和分享活动。通过专题会议、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成实验任务。最后形成实验成果,以绩效管理课为例,实验成果可以是某公司的绩效考核方案,也可以是实施一次绩效反馈的面谈或者完成绩效管理的诊断等等。指导教师可以检查各小组任务进展情况,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和答疑,并最后给每一个小组提出修改意见。

第四,汇报实验结果。各实验小组采用现场或线上的方式进行结果汇报,并提出在完成实验过程中的疑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小组汇报进行录像,作为后续学生学习的素材。指导教师结合实验过程、实验成果给每个实验小组做最终成绩的评定。指派实验成果优异的小组给同学们分享经验,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实验总结点评。指导教师根据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质量考核和点评。同时加入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促进各组之间互相学习,良性互动。任课教师每进行完一轮的实验课程都要召开教研活动,对本次实验活动的展开进行总结,理清哪些方案很好,可以继续实施,哪些方案有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哪些方案存在较大的弊端,以后不再采用。

参考文献:

[1]戴博,李佳玲,李芬芬.新文科+新工科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06):175-177.

[2]符楚茗.“双创”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工作坊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上海包装,2021(01):208-210.

[3]刘瑶.创新实践教学中的工作坊模式[J].美术观察,2021(1):71-72.

作者简介:张宏卫(1979--),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2022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下工商管理类课程工作坊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