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古建筑保护原则及修复措施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木质古建筑保护原则及修复措施探究

黎振东

广州市鲁班建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众多,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古建筑是体现我国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就木质古建筑保护原则及修复措施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建筑修复;3D扫描;消防安全

引言

生态建筑的发展不仅能带来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还能够有力促进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研究挖掘中国传统建筑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学习古建筑中对建筑物理,建筑节能,生态保护,从而提炼总结,应用到现代建筑之中,指导建筑设计与建设。更好地做到节能、低碳、绿色,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保护与修复木结构古建筑的原则

保护古建筑的根本是保护古建筑本体,保护它的结构、样式、构件质地以及修筑或制作工艺,拯救和延长木结构古建筑存留时间。其保护与修复可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修复的可逆性。木结构古建筑修复过程中可变因素很多,需小心谨慎。为了不破坏原建筑结构,需要保证修复错误可以进行修改。保证修复的可逆性有利于保护木结构古建筑,改进修复方式。2)保证安全性。木结构古建筑年代久远,许多木结构古建筑由于历经的时间过长,本身的结构或承重性可能会发生变化,材料可能发生腐蚀、变形或者老化,修复过程中,很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木结构古建筑修复的前提是要检查其本身是否处于安全状态,能否直接进行修复,是否需要借助外力、外物对修复作辅助。在保证木结构古建筑修复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修复人员的安全。木结构古建筑修复完成后,要整体检查建筑是否处于安全状态,修复是否影响到周边建筑物和人们的正常生活。3)保持原有面貌。在保护与修复中,要保持木结构古建筑原有的风格面貌,对建筑上的花纹、涂料、受力承载方式和建筑特点等要尽可能多地保留下来,尽可能保留古建筑原有的包浆。许多建筑存留至今已经非常脆弱,在做卫生清洁时,做到细微清洁,以免破坏古建筑。修复时要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材料,减少新材料的添加,修复时还应还原木结构古建筑建造时使用的技术,在对建筑零件的复制和替换时,要最大可能还原根本。在制作零件之前要提前做好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储备,对需要制作的零件进行材料考察、检测,制作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做旧,体现岁月痕迹。在零件隐蔽处要进行标记,分清新旧建筑零件,并对零件进行拍照存档。在替换零件时要发挥工匠精神,做到“以假乱真”。

2木质古建筑修复措施

2.1保护与修复中的现代前沿技术

老建筑的保留不仅限于修缮,更需要其他形式的利用,为老建筑寻求新生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方式。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艺和技术主要用以前的工艺技术进行,有些失传的工艺和技术需要用现代工艺和技术尽量达到保护与修复效果。现阶段在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大致分为3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BIM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方式采取非接触式的检测手段,可以迅速获得古建筑准确度较好的信息,节约了时间、物力和经费。BIM技术在传统古建的数字化维护领域优势明显,在获取古建筑相关信息基础上,通过BIM技术不但能够形成古建筑的三维实体模型,还可以将古建筑的真实形态、建筑、外观和传统文化研究等数据进行录入和展现;后期,再把更先进的建筑电子技术方法和BIM技术相结合,就可以形成传统古建数字化维护与文化研究管理的信息系统,从而便于文物保护人员进行对传统古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在建筑遗产保存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通过GIS方法还可以对建筑数据库对古建筑属性数据的记录、检索以及相应功用,以便对建筑实施合理维护。

2.3更换受损严重的木质构件

如果在检查中发现部分木结构已经遭到了蛀蚀,且情况较为严重,则应该评估结构物的安全性,根据其设计功能、所在部位、上部载荷等开展可靠性分析,一旦发现木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或者外表面损害程度过高,失去文物价值,此时可更换木质构件。根据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更换后的木质构件应该与其他构件保持一致,重点评估包括材质/色彩等影响因素。

2.4防火措施

木结构有许多防火措施,但对于民居建筑中的木结构而言,其地理区域与气候条件对木结构的防火措施存在诸多限制。传统防火措施中的涂泥抹灰与防火墙的设计非常必要,室内室外的防火墙、山墙、风火檐等能够起到良好的火势阻挡的作用,马头墙和硬山墙防火效果也十分显著。需要注意的是,应用风火檐,就不能设置门窗和洞口,应利用不能燃烧的材料对屋檐进行封实,不能把一些可燃的构件暴露在外边,从外部对火源进行隔离,防止蔓延。现代防火技术在木结构古建筑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比如说选择合适的火灾探测器和安置室外消火栓 。

2.5对资金进行科学管控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要想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进行科学的施工管理,就必须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对各种技术和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然后再针对各项技术方案和材料选择等进行对比分析,确保在施工中各个环节都能够达到规定要求。首先,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规定、操作规范等要求进行施工。在实施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时要对各个工序的作业流程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制定出严格的技术方案和措施,针对技术方案和措施要有专门人员对其进行负责。其次,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和测绘,然后根据文物建筑自身特点、现场实际情况等来制定出具体的施工方案。再次,在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具体结构形式、建筑材料等来制定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并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来实施各项施工工作。

2.6古建筑修复中的病虫害防治

木质构造遇到有害生物蛀蚀,即便已严重受损,经过多次勘察也很难找到活虫。所以通常以蛀蚀木质构造的损害情况和现场木屑作为病虫害鉴定的依据。另外,木结构受到害虫蛀蚀的破坏深度和损失情况不同,相对应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正确鉴定虫害和制定预防方法是维护木结构古建筑的重要环节。对古建筑受潮腐朽或遭受虫蛀等情况应采取下列措施:①从构造上改善通风防潮条件,保持木结构干燥;②对易受潮腐朽或遭虫蛀的木结构用防腐防虫药剂进行处理。同时,防腐抗虫等药剂还需符合下列要求:①应能防腐,也能防虫,或对害虫有一定驱避效果,且其效果好并长久;②对人畜均无毒,不严重污染环境;③对木制品无助燃、起霜及锈蚀的影响;④为无色至浅色,且对涂料、彩画均无影响。

结语

我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的古建筑。尽管这些古建筑不断受到人和自然的影响,但古建筑反映了我国历史的美丽,代表了我国过去在文化、艺术、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保护和维护古建筑是现代人的主要责任,也是对世界遗产宝库的支持。古建筑的维护注定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神圣工作。我国用于修复和保护古建筑的资金也在逐年增加,各行各业的人们也在捐钱修缮古建筑。修复古建筑的科学技术也在日益进步。由此可见,中国未来的古建筑维护事业是一项具有无限前景的光荣事业。

参考文献

[1]张帅华.对当前古建筑修复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5(4):196.

[2]汪润南.古建筑修复和保护关键技术[J].建筑工人,2014,35(1):34-36.

[3]石若利.BIM技术、三维扫描技术、GIS技术在古建筑修复保护中的运用研究[J].软件,2020,41(9):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