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类短视频的特征、价值与前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2
/ 2

文博类短视频的特征、价值与前景研究

赵林莎

石家庄市博物馆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文博+短视频”经历了从小众到大众、从粗疏到精准、从附属到主流的变化历程,既让博物馆文化同广大受众实现了无障碍沟通,又让生产者看到了文博类短视频未来的无限潜力。

关键词:文博类;短视频;特征、价值;前景研究

1文博类短视频的内容特征

1.1多重叙事下的内容解构与重塑

如今,多数文博类短视频摒弃了说教式的冗长叙述和全盘解说,而是将文物的特征、内涵与其背后独特的人物、时代背景、故事情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方式进行故事性转化。经典文物的选取、解读及重构将受众从现代社会带入历史时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以《博物馆说》第11集《河北博物院:长信宫灯》为例,该视频将长信宫灯作为叙事切入点,从文物挖掘到文物形态特征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继而将视线转移至汉代宫廷文化生活,以插叙的叙事手法讲述了长信宫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社会意义。故事化叙事使得晦涩乏味的历史知识趋向通俗化、亲民化,打破时空隔阂的内容解构与叙事重塑使得故事的建构具有温度和情境性,视觉化的呈现为以文物为中心的故事演绎提供了广阔的动态场域。

1.2科技赋能下的形式突破与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文博类短视频的创作形式提供了技术支撑。5G、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三维建模、全息投影、数字模拟等智能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文博类短视频的创作模式,极大拓展了文博类短视频的创作空间。5G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短视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短视频形态的创新迭代;VR、AR技术的应用为受众提供了更加情感化、场景化、沉浸式的内容体验,“虚拟空间+文物叙事+短视频”的立体形态实现了场景复现,实现了文物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双重复活;数字模拟技术、三维动画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使文物拟人化,真正让文物“活”起来。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飞天》一期采用了三维采集、微痕提取等技术,将莫高窟壁画中的静态人像以动态形式呈现,为观众营造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赋予文物生动的“拟态”效应。

1.3视听传播下的文化符号与感知

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抽象、复杂,因此众多短视频通过打造文物的特定符号来表达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是短视频赋予文物的视觉和听觉符号特征。短视频中的符号通常包括有声语言符号、文字语言符号、场景符号、人物符号与仪式符号。有声语言符号具有丰富影像内容的作用;文字语言符号具有增添视频内容解释效力的作用;场景符号能将观众更快带入情境;人物符号能更好地传递文化内涵;仪式符号具有强化文化定位的作用。以西安碑林博物馆抖音短视频为例,白雪松作为此博物馆抖音短视频内容的主讲人,已经成为代表性人物符号,同时其特有的音色及解说方式也形成了独特的有声语言符号,具有一定的受众影响力。罗斯布勒认为,仪式通常以符号行为方式呈现于社会情境之中,仪式以最基本的信念与价值为基础,编码了符号和意义系统的逻辑,仪式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最有效的传播形式。“大家好我是白雪松,今天就讲两分钟”的开场词结合固定的开场手势,这种开场方式已经构成一种仪式,成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抖音短视频特有的仪式符号。

2文博类短视频的传播价值

2.1唤醒:情景化叙事打破传统认知隔阂

博物馆文化在博物馆建立之初曾被视为“精英阶层”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如今博物馆已成为大众文化的空间。但至今在部分人的观念中,博物馆文化仍被“束之高阁”。一是因为传统观念导致受众对博物馆文化的定位产生了错误认知,将其意象化为一种高门槛文化;二是因为博物馆文化自身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属性导致受众对其产生了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主要指时空隔阂。文博类短视频具备低门槛、去中心化的特点,与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博物馆文化的接受程度相适应,其找准了博物馆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改变了受众对博物馆文化的传统认知,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受众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大众参与文化的构建和传播。同时,短视频通过故事化叙述、影像化呈现、智能化辅助所构建的情景化叙事场域打破了古今时空隔阂,让观众更容易走入文物所属的历史时空情境,能够更有效实现鉴古知今的文化价值。

2.2激活:复合式传播促进文化资源融合

新媒体传播是一种复合式传播,既融合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也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文博类短视频也呈现出复合式传播趋势。以抖音文博类短视频为例,有一对一的提问与解答,有粉丝群的集体讨论,还有直播中的集体讲座等。文化的传播效果与传播的深度、广度息息相关,如今文博类短视频实现了立体化传播,且通过多渠道传播形成了传播矩阵,增强了传播效果。以《博物馆说》为例,其不仅在央视播出,还在芒果TV、爱奇艺、快手等视频网站,以及学习强国、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网站播出,线下还出版了《博物馆说》一书。当今的文化环境繁荣,思想交流频繁,学科与学科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听一家之言往往难成学问。博物馆文化本就体系庞杂,涉及面广,在多元化、立体化传播方式的助推下,博物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与国学、艺术学、考古学等其他类别的文化产生关联,从而推动跨学科的传播联动,促进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

2.3复现:下沉式科普塑造民族文化认同

社会文化教育职能是博物馆所特有的社会责任。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提出,博物馆是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文化力量。“通过建立亲切的公共形象,引导市民将博物馆视为良师益友,将博物馆作为终身教育的课堂、文化休闲的场所,使博物馆从市民生活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博物馆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存在差异,而短视频则可以利用自身特性有效实现博物馆知识下沉。结合卡通形象的创作、流行词汇的运用等,让原本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跃在移动端屏幕,使大众在观看短视频的过程中了解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乐学乐教的科普效果。文博类短视频所传递的文化知识具有通俗易懂的特征,专业特征淡化的内容更容易得到受众的情绪共鸣和情感认同。同时,传播对象不再局限于博物馆相关工作者,而是面向广大社会群众,扩大了影响范围,增加了知识科普的触达率。文博类短视频可以有效推进受众从关注到产生兴趣到深入了解再到文化认同的转变过程,从而实现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目的。

3结语

短视频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历史传承方式,是当代数字化传播的连接形式之一。而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文博+短视频”的联结形式建立起了一道博物馆与大众之间对话、互动的桥梁。本文以文博类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从多重叙事、科技赋能、视听传播三个方面进行内容特征分析,从唤醒、激活、复现三个方面进行传播价值的探讨,最后指出文博类短视频的发展局限,并提出相应的突破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晓丽.基于短视频支持的会展品牌发展策略——以文博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3,(07):75-77.

[2]周瑞.文博类科普短视频创作与推广研究——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J].科技传播,2023,15(07):125-128.

[3]红梅.短视频开拓文博报道新场景[J].新闻战线,2023,(07):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