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1
/ 2

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观察

陈治羽1程乡2

合江县中医医院 合江县白鹿镇卫生院 四川省泸州市646200

摘要 目的 分析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为例,从中抽取50例参与此次研究,研究起止时间:2021-03至2022-10,并依据抽签法行分组处理,设置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开展隔姜灸治疗、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有效率更高;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p>0.05),治疗后(p<0.05),两组差异显著,观察组评分更低。结论 对脾胃虚寒型胃痛者实施温针灸治疗的意义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温针灸;脾胃虚寒;胃痛

中医学将胃痛归为“胃脘痛”范畴,认为其病机在于寒邪犯胃、肝气上逆、脾胃虚弱以及饮食伤胃等因素有关,使得脾胃功能降低、脾失运化。根据证型,中医将其分成脾胃虚寒型、寒邪犯胃型、肝胃气滞型以及胃热炽盛型等,其中以脾胃虚寒型最为常见[1],病程时间长、易反复。针灸作为中医传统诊疗方式,对于诸多内科病症有显著疗效,遂本文以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为例,分析温针灸的治疗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21-03至2022-10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中抽取,共计50例,并将其按照抽签法分成两组,一组设为对照组,一组设为观察组。

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范围:25岁-66岁,平均(49.27±3.36)岁;患病时间:1年-6年,平均(3.27±1.01)年。

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范围:26岁-67岁,平均(49.36±3.14)岁;患病时间:1年-7年,平均(3.56±1.12)年。

上述内容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开展健康教育以及饮食指导等,帮助患者在饮食等方面保障胃部健康,避免进一步刺激。

对照组:隔姜灸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切2-3cm直径、0.3cm厚度的薄姜片,姜片中间穿刺多个针孔,放置于足三里、关元、中脘等穴位上,并将艾柱放在姜片山点燃,以患者不感觉灼痛感为宜,注意防火,每次30min,每天1次,持续治疗1个月[2-3]

观察组:温针灸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足三里、关元、中脘等穴位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选取2.5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行针灸处理,以垂直角度刺入对应穴位,深度1.5寸,得气后点燃艾柱,并套在针柄上,将燃烧一端向下对准皮肤,等到艾柱燃烧完毕后再更换新的艾柱。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确保艾柱和皮肤的距离在3cm左右,避免烫伤患者,如烧灼感明显,可用硬纸片将皮肤和艾柱间隔,治疗30min,每天1次,连续1个月。

1.3观察指标

治疗有效率: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胃镜显示炎症消失,即为治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显示炎症基本消失,即为显效;若临床症状较前减轻,胃镜显示炎症有所好转,即为改善;上述均未达到,即为无效。

中医证候评分:包括胃痛、呕吐清水、大便溏稀以及神疲乏力,评分0-3分,得分越低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涉及数据均采用临床统计学软件整理,以SPSS25.0版本为主,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作为结果,通过t检验处理,而计数资料则利用卡方检验,结果以n(%)表示,如组间对比结果为P<0.05,说明差异显著。

2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详见表一,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有效率更高(96.00%)。

表一 治疗有效率  n(%)

组别

n

治愈

显效

改善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25

11

9

4

1

24(96.00)

对照组

25

10

6

3

6

19(76.00)

X2

4.153

p

0.042

2.2 中医证候评分

如下表二,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p>0.05),两组无差异性;而治疗后(p<0.05),两组差异显著,且观察组的胃痛、呕吐清水、大便溏稀以及神疲乏力的评分更低。

表二  中医证候评分  (±s)

时间

组别

n

胃痛

呕吐清水

大便溏稀

神疲乏力

治疗前

观察组

25

2.22±0.68

2.15±0.61

2.10±0.74

2.30±0.53

对照组

25

2.25±0.70

2.22±0.54

2.22±0.46

2.37±0.40

t

0.154

0.430

0.689

0.527

p

0.879

0.669

0.494

0.601

治疗后

观察组

25

0.61±0.12

0.93±0.11

0.74±0.18

0.83±0.10

对照组

25

1.25±0.46

1.60±0.24

1.04±0.43

1.29±0.12

t

6.731

12.689

3.218

14.724

p

0.000

0.000

0.002

0.000

3讨论

胃痛是生活中常见的表现,致病因素较多。中医认为,胃痛多见脾胃虚寒证,常表现为手足不温、胃痛、大便稀溏等症状,常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中医认为,在处理胃痛时,需要辨证分型,结合不同的证型辅以对症的处理

[4]。本文选取的脾胃虚寒证患者分别开展了两种针灸方式,经对比可知,温针灸的干预效果更为理想,原因在于:隔姜灸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起效慢,而温针灸可以通过热传导,促进机体的血液流通,扩张血管,减轻病灶充血的情况,促进炎症吸收,并且温针灸可以通过热量的传输降低痛觉神经兴奋度,缓解疼痛,使痉挛的肌肉松弛,还会使患者感受到腹部的暖意,提升舒适感,并且该种方式操作便捷,价格实惠,安全性高,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遂干预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温针灸在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上有显著的成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步双. 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2):113-115.

[2]高攀,胡鸿达. 温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45例疗效及对中医证候的影响[J]. 药品评价,2022,19(09):561-563.

[3]何劲松,朱迎春. 安神补脑液配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22,20(06):125-127.

[4]高先正,杨巧宁. 温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弱型胃痛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06):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