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与CT对中央型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0
/ 2

X线与CT对中央型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

滕双峰严宁宁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邮编   250109

摘要对中央型肺癌使用X射线和CT两种诊断方式进行诊断,通过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总结他们各自的诊断优势,进而研究X射线和CT在中央型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对于中央型肺癌及其他方面的诊断,无论是在诊断方面还是对病变部位的清晰度显示方面CT扫描检查都要优于X线胸片检查,因此CT扫描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X线  CT  中央型肺癌

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步上升,促使广大医学界人士不得不对其提高重视。在CT检查方法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通过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来诊断肺部的癌变情况。然而自从CT问世以来,胸部CT扫描成为了肺癌影像诊断最主要的手段。CT检查可以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在应用CT扫描诊断中央型肺癌过程中,CT扫描结果表明肺段支气管因肿瘤引起管腔狭窄,而X胸片无法显示肺内轻度阻塞性病变等情况的;而且X线胸片相较于CT扫描也难以发现或不能明确表现气管及肺周围软组织密度增高区域。因此在临床诊断中,CT检查相较于X线胸片更加有优势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226月-20231月济南市中心医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中央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住院期间,医疗人员对他们进行了X线胸片检查和CT扫描。其中女性患者36例,男性患者63例,患者年龄在50岁 - 65岁,平均年龄 ( 50.5 ± 15.11) 岁;患者的病程时间为9个月 - 2年;患的体重为 45.5kg - 72kg,平均 ( 58.89 ± 12.48) kg。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X线胸片检查和CT扫描检查,根据两种检查方式分为X线组和CT组。通过观察,对比中央型肺癌在两种检查方式下的检出率数据以及肺门区肿块、纵膈淋巴结肿大支气管腔内肿块的检测结果。

2.1.1  纳入标准

(1)临床影像资料保存完整,病理组织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标准者;

(2)患者、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

(3)经过两个及以上的主任医师进行影像判定;

4)咳嗽、血痰、胸痛、发热等症状。

2.1.2  排除标准

(1)相关影像学资料数据不完整者;

(2)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妇女;

3)精神异常、认知、沟通障碍者;

4)有携带胰岛素泵患者。

2.2  设备与检查方法

2.2.1  X线组

使用设备为飞利浦数字化成像系统。X线胸片检查时应注意:检查前应告知患者金属物品和饰品不可携带,以免误诊女性患者尽量不要穿戴文胸和有拉链的衣服。同时还要注意对患者做好射线防护,戴铅围脖小孩则用围裙代替。患者面向摄影架站立,前胸贴紧暗盒,两脚左右分开,身体站稳。保持人体正中矢状面对暗盒中线,头稍后仰将下搁于胸片架上方,暗盒上缘超过两肩3cm。两手背放于髋部,双肘弯曲,尽量向前。使两肩内转尽量放平,并紧贴暗盒。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内水平方向通过第6胸椎垂直射暗盒。摄影距离为150~180cm。深吸气后屏气曝光将仪器的电压值调整为60~67kV,电流200mA

2.2.2  CT组

设备为64排128层西门子螺旋CT。扫描范围从肺尖开始到肺尖底部为止,可根据提示音患者先吸气后屏住呼吸,然后开始扫描,扫描层面主要为矢状位。另外设置参数一般采用管电压100~120KV,管电流200~300mAs窗宽为400Hu,窗位为30-50Hu,必要时可采用层厚为1.5-4mm的薄层扫描,待扫描完成后图片可传至PACS。

2.3  图像分析

首先对X线与CT检查后所得的图像进行处理,然后选择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诊断医师对处理后的影像图片进行阅片记录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对X线与CT检出率进行分类统计和对比。

2.4  评价指标

对患者进行X线胸片和CT扫描进行检查,然后统计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诊出率和清晰度。以此来确定X线与CT对肺癌的治疗主要通过影像检技术来确定病变位置。因此,在进行诊断时需要明确患者是否有癌变,从而为临床提供依据。

3  研究结果

3.1  X线胸片与CT扫描对肺癌诊出率的比较

在对99名患者进行X线拍摄检查后,成功诊断出了63例肺癌病例,诊断准确率63.6%。99名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后,高达91名肺癌患者被诊断出来,准确率高达91.9%。与X线胸片检查相比,CT扫描的诊出率显著提高(P<0.01)见表3-1。

表3-1  对肺癌诊出率的比较(%)

检查方法        例数        阳性诊断数(例)        准确率(%)

    X线组           99               63                  63.6

    CT组            99               91                  91.9

*

注:*:与X线比较,P<0.01

3.2  对肺门区肿块、纵膈淋巴结肿大以及支气管腔内肿块的诊断比较

在CT扫描中,肺门区肿块的显示清晰度为77.7%,纵膈淋巴结肿大的显示清晰度为48.4%,支气管腔内肿块的显示清晰度为80.8%。而三者在X胸片中的显示清晰度分别为53.5%、18.1%和57.5%(P<0.05)。CT的检查情况依然大大优于X线胸片的检查情况。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2。

表3-2  肺门区肿块、纵膈淋巴结肿大以及支气管腔内肿块的诊断比较(%)

检查方法    例数    肺门区肿块    纵膈淋巴结肿大    支气管腔内肿块

X线        99      53(53.5)     18(18.1)         57(57.5)

CT组       99      77(77.7)*     48(48.4)*        80(80.8)*

注:*:与X线比较,P<0.05

3.3  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3.3.1  X线检查的影像学表现

1)直接征象:中央型肺癌表现为靠近肺门的类圆形或不规则肿块,肿块边缘大多粗糙且有毛刺或分叶;肿瘤转移至肺门或纵膈淋巴结,可出现肺门增大及气管分叉角度异常。肺门阴影可以表现为肺门突出、肺门肿块、肺门周围肿块等。

2)间接征象:即支气管阻塞的征象,由于肿瘤造成支气管阻塞程度不同,在早期可引起局限性肺气肿。如果任由病变继续发展,则有可能引起阻塞性肺炎,若支气管完全阻塞则可形成肺不张。当肿块与肺不张并存时可形成所谓的倒S型的典型征象。临床应高度重视病变早期由较小癌肿引起的局限性肺气肿,不应漏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3)其他表现:支气管造影显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狭窄、中断或腔内肿物,典型时可以见到支气管狭窄成戒断症状。

3.3.2  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

1)直接征象:肺门区支气管壁增厚是中央型肺癌早期的表现形式,同时在这一阶段还有可能形成腔内结节;另外管腔也会变得狭窄甚至截断。随着时间进展,进而表现为肺门区肿块影,其多见于一侧肺门,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多平面重建(MPRS)能更清楚地了解肿瘤累及支气管的范围、程度、狭窄长度及周围侵犯。

2)间接征象:阻塞性肺不张,可全肺,伴肺门、纵隔或叶间裂的移位;阻塞性肺气肿,往往肺叶以上的气肿影像学较易显示;阻塞性支气管扩张呈手套征,即一个肺叶或肺段内支气管呈手套状高密度影;阻塞性炎症,呈斑片状或实变影,其内可见支气管通气征。转移征象CT可显示肺门及纵隔内淋巴结肿大,肺门区淋巴肿可融合呈类似肿块影。

4  结论

本次研究表明,在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中,X线胸片的诊出率明显低于CT扫描。除此之外,对于肺门区肿块、纵膈淋巴结肿大以及支气管腔内肿块的诊断,X线胸片也远低于CT扫描。

作者简介:

姓名:滕双峰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山东省临沂市 出生年月:2000.12.18 学历:全日制本科 研究方向:医学影像技术

指导教师:严宁宁 职称:副教授 学位:硕士

发表论文来源:2023届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