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讨

彭超

达州市大竹生态环境监测站  四川达州  635100

摘要:本研讨探讨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包括规划设计、基础能力建设、系统建设和数据利用等方面。同时提出了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强调制定总体规划、标准化、互联网+、数据分析和业务系统优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环境监测也正逐步向信息化迈进。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对于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讨将深入分析该建设的现状与可行路径,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规划设计

明确项目目标是规划设计的基础。根据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明确建设的重点和目标,例如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和时效性、优化监测流程等。确定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指导后续的建设过程,确保项目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界定项目范围是规划设计的关键。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涵盖广泛的内容,如大气、水质、土壤等多个方面。在规划设计阶段,需明确具体涵盖的监测内容和范围,避免范围过大或过小,保证建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1]

功能需求是规划设计的核心。根据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明确所需的功能模块,如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和报告生成等。这些功能需求是整个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必须满足监测业务的全面需求。

(二)基础能力建设

硬件设备的建设是基础能力建设的核心。这包括了各类监测设备、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等,用于实时获取环境监测数据。这些硬件设备的选用和部署需要充分考虑监测需要、环境特点和数据精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网络建设是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信息化系统需要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网络的稳定性和速度至关重要。建设高效稳定的网络架构,包括内部网络和外部互联网,有助于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传输和共享。

人员培训也是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技巧。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有助于提高系统的有效利用率和运行效果。

(三)系统建设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中,系统建设是将规划和基础能力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实际操作的关键环节。系统建设包括了信息化系统的搭建、软件开发、数据管理等内容,旨在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处理和分析,提升监测效率和准确度。

首先,信息化系统的搭建是系统建设的基础。根据规划设计和基础能力建设的要求,搭建信息化系统的架构,包括硬件设备的部署、网络连接的建立等。信息化系统的搭建需要充分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确保系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其次,软件开发是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监测需求,开发适用的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软件。软件开发需要充分了解监测业务流程和数据处理流程,确保软件能够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实时传输和准确处理。

最后,数据管理是系统建设的关键内容。监测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检索需要建立有效的数据库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为了方便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数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

二、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一)制定总体规划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中,制定总体规划是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和取得成果的重要一步。制定总体规划是基于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认知,明确项目目标、范围、任务和时间等关键要素。

一是明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明确项目的长远目标和短期任务,如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度、优化监测流程、提升监测效率等。确保项目目标与实际需求紧密契合,使规划更具针对性和实际可行性[2]

二是界定项目的范围和阶段。明确项目涵盖的监测内容、监测区域和监测对象等范围,避免过于宽泛或狭窄。同时,将项目分解为不同的阶段和子任务,合理分配资源和时间,确保项目按部就班地推进。

三是时间计划,时间计划是制定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安排项目的时间节点,明确每个阶段和任务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关键节点的达成时间。时间计划有助于项目的进度控制和资源分配,保证项目按时交付。

(二)以标准化为纲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中,以标准化为纲是确保项目高效运行和数据准确性的重要策略。标准化在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保障了系统的一致性、可比性和可持续性。

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是以标准化为纲的核心。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中,标准化涵盖了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各个环节。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指导信息化建设,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确保信息化建设具有可操作性,规范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减少人为影响和误差。

推广使用国际和行业标准是以标准化为纲的重要手段。国际和行业标准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可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参考和借鉴。在系统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标准化还涉及数据格式、命名规范等细节方面。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命名规范有助于数据的整合和共享,减少数据处理的复杂性。此外,标准化还可以推动监测业务的规范化,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三)互联网+环境监测信息化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中,互联网+环境监测信息化是一种创新的方式,将互联网技术与环境监测相结合,实现数据共享、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为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环境监测信息化能够实现数据共享和开放。通过建立在线平台和数据库,不同地区和部门可以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这有助于及时了解环境变化,协同应对环境问题,提高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精准性。

互联网+环境监测信息化实现了实时监测和预警。利用互联网技术,监测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到中心数据库,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及时监测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可以自动发出预警,提醒相关部门和人员采取措施。

此外,互联网+环境监测信息化推动了监测数据的智能分析。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可以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发现隐藏的规律和趋势,为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四)重视数据挖掘与分析

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可行路径中,重视数据挖掘与分析是提升监测效能和洞察环境变化的关键策略。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可以从大量的监测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够识别环境问题。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环境异常情况和潜在问题。例如,可以发现空气质量恶化、水质变化、区域传输等,及时预警环境风险[3]

其次,数据挖掘与分析有助于了解环境趋势。通过长期的数据积累和分析,可以揭示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周期性规律。这有助于科学预测环境变化,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长远的参考。

此外,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可以挖掘隐藏的关联和影响因素。监测数据往往涵盖多个维度和参数,数据挖掘可以发现这些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因素。这有助于深入理解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结束语: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中,规划设计、基础能力建设、系统建设和数据利用等环节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路径。制定总体规划、以标准化为纲、借力互联网技术、强调数据挖掘与分析,都是确保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策略。这不仅可以提升环境监测的精准性和效率,也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未来,我们应不断创新,适应技术变革,持续完善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为创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的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荣霞,殷国明.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研究[J].环境与生活,2022(10):86-89.

[2]李金宁.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及建议[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9):171-172.

[3]高文彪.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