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局校合作模式下的气象科普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基于局校合作模式下的气象科普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万高娃1  白丽艳2 *

1.锡林浩特市第一中学  内蒙古锡林浩特  026000;2.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中学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通过初中地理教科书和校园气象科普实践相结合,以培养能力和学习方法为目标,探索草原文化和人地关系为扩展知识点方向,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护意识,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本文探讨了利用初中地理教科书和校园气象科普实践相结合,营造草原文化和人地关系意识,来培养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可行性。首先,分析了草原文化和人地关系的内涵,以及草原文化在培养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中的重要意义。其次,探讨了教科书和校园气象科普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性,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最后,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运用教科书和校园气象科普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自然美和环境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初中地理教科书和校园气象科普实践相结合,营造草原文化和人地关系意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学习方法是可行的,其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意识,提升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校园气象科普实践;地理教学;教学大纲

1



1922年2月,竺可桢先生在《史地学报》上发表了《地理教学法之商榷》一文,在当时的地理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文中指出:“凡各种科学非实验不为功,地理既是研究地形、气候对人生影响的一门科学,就不能单纯依靠教科书和地图,必须观察地形,实测气候,让儿童亲身体验,亲眼所见,相比于完全依赖教科书和地图,必能事半功倍。”竺可桢先生还参与编写的《地理课程纲要》中增加了许多动手动脑的气象科普项目。[1]

然而,当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过于注重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意识缺乏,地理知识学习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脱节。[2]这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下降,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校园气象科普实践成为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绝佳机会。校园气象科普实践旨在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环境,以深入理解和认识地理知识。通过参与实际的观察、调查和研究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并提升调查、分析、联想、写作和讨论等能力。同时,校园气象科普实践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校园气象科普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和机会去探索、发现和自主学习。通过实际的观察训练,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进一步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校园气象科普实践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充实和完善校园气象科普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地理知识的应用、拓展实践能力和提升研究思维。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方法和技能,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综上所述,校园气象科普实践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调查能力、分析能力等实践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学习效率。只有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探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地理知识的本质,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国内的中学地理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地理实践并加强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使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融合,为他们建立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意识奠定基础。

教学大纲的结构、内容及实现教学目标

1.1  教学大纲的结构:课程介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

1.1.1通过校园气象科普实践天气观测实践,记录天气要素观测数据,简单分析观测数据并制图,培养科学观测记录分析思维和能力。

1.1.2见习气象部门天气预报制作过程,运用数据资料,制作校园天气预报,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推测能力。

1.1.3使学生逐步发展对天气气象和地理事物及文化现象的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和推测能力,逐步发展科学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地理问题能力。通过校园气象科普实践,逐步发展动手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

1.1.4使学生初步形成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护意识,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责任感,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1.2  教学要求

1.2.1了解校园气象科普实践的结构、运行原理,设计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与校外教育设计等问题。

1.2.2对布置的实习、见习应认真完成。

2.  教学内容设计原则

校园气象科普实践满足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技意识,优化校园科技教育环境,提供学生动手学习的平台,提升地理教育实践能力,达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以校园气象科普实践为实践平台

初中地理四本教科书中设置了独立章节和嵌入知识点,内容较“虚”。校园气象科普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动手观测和记录气象要素,维护气象观测仪器,掌握科学观测方法,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为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培养打基础,逐步引导掌握地理教育实践学习方法技巧。

2.2  以乡土地理为探索点

在初中四本地理教材以自然、人文、区域地理知识组成,例子遍布全球和典型地区。对生活阅历少的初中生来说,比较空洞,只能死记硬背。以身边的乡土文化为探索点,跳出课本,从天气气候角度剖析身边的乡土文化形成的原因,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和区域人地关系,培养学生观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推测,扩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如,人民教育出社的七年级下册在介绍中东的内容中有阿拉伯人白袍和八年级下册青藏地区中有藏袍的介绍,让学生推测服装形成的天气原因,再分析本地区民族服装与天气的关系,再延伸探索乡土民间房屋建筑、民俗文化、饮食习惯、地方病等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传递乡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3  以培养能力为目标

校园气象科普实践根据地理教科书内容,配备自动气象科普实践、人工观测实践等设施,可以观测温度、湿度、风力、风速等气象数据,并进行相关科普实验教学。通过户外科普气象实践与室内气象工作室以及气象部门数据共享,达到模拟气象局的基本业务能力。将通过组织社团,建立模拟气象局,通过任务分工,再合作完成天气预报全部过程。课本学习和动手实践结合,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气象知识,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更好地将气象知识融入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抗挫能力、救灾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身心健康发展。

2.4  以趣味竞赛提高互动性

通过开展趣味科普知识比赛、灾害应急演练等活动,带动学生,提高参与度和互动性,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总结,提高动手、思考能力、自救能力、救灾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感,提升学生的自信。

2.5  掌握思维导图学习方法

思维导图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在提高教学和学习方面成效显著。在初中四本地理教材涉及很多天气气候知识点,分布较零散,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围绕课本内容,鼓励学生“打碎”天气气候知识点,提炼归纳总结,引导形成思维导图,逐步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学习应用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

3.1  采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稳固理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根据课堂内容在气象科普实践进行实践活动,以理论为引导,让学生参与实践,把“虚”变为“实”。

1


3.2  实践引导探索。通过实践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身边的自然、人文环境出发,进行好奇探索,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为什么”的概念,把学生的知识点往纵向横向发展。

3.3  以出谋献策的方式鼓励学生想象。通过实践和想象相结合,鼓励学生想象,为解决问题出谋献策,培养学生以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存在问题及讨论

校园气象科普实践存在许多的实际问题,比如校园气象科普实践的建设和长期维护,专业人才缺失、初中地理教师气象知识不足、科普实践建设内容与教科书内容脱节、科普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所需知识不匹配等。

本论文从解决上述问题为目标,建立与气象部门之间双赢的合作模式,保障设备更新维护和辅导地理教师气象方面的知识,培养气象知识与教学之间衔接的人才,围绕教科书建气象科普实践设备,把草原文化引入教学内容,弹性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赵鸣强等. 竺可桢与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及校园气象实践创建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8):8-11.

[2]陈实.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王祎婧.示范校园气象实践的建立与发展探索[J].科协论坛,2018(05):35-36.

[4]郝建莉.浅谈气象科普进校园的意义[J].学周刊,2017(29):140-141.

[5]王巧英,黄晨,吴金秀.校园气象科普的重要性、现状和新途径[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9):52.

[6]邱良川,刘友对,俞磊杰.浅谈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的兴起与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1):18-19.

支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2JGH323)

作者简介:万高娃(1984—),女,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白丽艳(1986—),女,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