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陶教学与民间图腾文化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1
/ 2

软陶教学与民间图腾文化的实践研究

温怀集

广东省深圳市红花山小学  广东深圳  518106 

摘要:软陶教学与民间图腾文化融合实践的内容,是以软陶制作工艺为基础,通过结合不同题材、形式的图腾文化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两者结合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手工技能和专注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与欣赏。这些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探究软陶教学与民间传统图腾文化的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我们探讨了传统民间纹样在软陶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岭南舞狮文化、径口麒麟舞等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实践研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接触到软陶制作工艺和本土文化。此外,我们还通过创新评价方式,全方面提升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以及整体素养。

关键词:软陶教学;民间传统纹样;民间本土特色文化;创新评价方式

引言

在日常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的艺术创作形式较为单一,推行软陶系列实践课程是丰富学生艺术体验的重要形式之一。软陶作为一种新兴的手工艺制作材料,具有很强的塑造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审美需求的变化,如何将软陶教学与民间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旨在对软陶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软陶与民间图腾文化的融合;结合校园评价系统创新艺术评价形式等内容进行总结与阐述。

创设软陶学习环境

学习软陶制作需要独特的制作工具与制作场所,为此,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于2020年成立了校级软陶社团,并为学生配备了专业的软陶教室与充足完备的制作材料,满足学生的日常软陶创作需求。

软陶社团第一时间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组织架构,并委任了正、副两位团长,形成高、低年级不同学段共14个学习小组的学习团体。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以正副团长、各小组“小师傅”为学习代表,引领不同学段、不同学情的学生进行艺术创作,达者为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软陶学习氛围。

二、软陶制作工艺与民间传统纹样的多形式结合

中华民间传统纹样,指的是由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图案。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图案是为主要源头,其造型古朴,虽距今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但仍具有极强的艺术观赏性。民间传统纹样粗略可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和民俗图案、少数民族图案。在软陶教学中,民间传统纹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材里,涉及到许多“挂盘工艺”、“陶瓶”“挂饰”等学习内容,多以作品欣赏、绘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将民间纹样,如云纹、草纹、花鸟纹等纹样与软陶制作工艺进行融合,创作出精美且极具装饰性的软陶艺术作品。通过此类学习,学生既掌握了软陶的创作技艺,又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同时拓展了美术教材包含的艺术创作途径。

软陶教学作为一种以手工制作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形式,通过传授制陶技巧和艺术观念,使学生能够了解新型的艺术创作形式,与民间传统纹样结合,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特定地区或族群的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和创作,制作出一系列的“软陶挂盘”、“传统挂饰”“陶艺花瓶”等作品,加深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并成为文化传承的一员。软陶教学中融入民间传统纹样并不意味着固守传统,而是在传统基础上寻求创新。学习者可以通过对传统纹样的理解和改编,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示个人的艺术风格。

岭南舞狮、麒麟舞图腾文化与软陶的融合

岭南舞狮、径口麒麟舞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图腾文化元素。第一,岭南舞狮是广东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舞狮为主要表现对象。舞狮在岭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舞狮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繁荣,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社会团结、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第二,迳口麒麟舞形成于清朝,至今有150多年历史,迳口麒麟舞以广府舞步为主、灵活配以客家麒麟步法,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种,常见于宫廷礼仪或庆典场合。麒麟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祥瑞之物,代表着吉祥、幸福和权益,麒麟舞通过优雅的舞姿和精巧的舞技,展示了华丽和庄重的气质,同时也表现麒麟降福人间,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此二者的图腾形象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造型特点,也常现于中国古代陶器上,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图腾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特定的神灵、动物或家族血统。图腾文化通过在陶器上的雕刻、绘画等方式,将这些图腾形象传递给后人,承载着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这些图腾元素都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它们通过舞蹈和艺术表演的形式,以富有表现力的姿态展示了人们对幸福、吉祥和精神追求的向往。同时,它们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宇宙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软陶作品多为立体手工艺作品,其优异的三维立体呈现效果较之绘画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亦能够更好的呈现舞狮、麒麟等图腾的造型特点,通过对这些图腾文化的表达,使得软陶作品不仅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更传递着中国传统图腾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

在当代社会,岭南舞狮、麒麟舞文化仍值得广泛推荐和传承。它们既是民间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和创新内容。通过学习和传播这些文化元素,可以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教学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软陶学习积极性,以及推进软陶教学与民间图腾文化的实践研究效果,教师在传统的评价基础上,对评价方式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展览代评

几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后,学生创作出许多精美的艺术作品,针对这些艺术作品,教师会对其作详细的点评,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第一,作品质量。评价软陶作品的质量包括制作技巧、工艺水平和装饰效果等方面,检查作品的形状美感、细节处理是否精致以及表面装饰的美感是否突出。第二,创意程度。考察软陶作品的创意和独特性,评价学生在设计和造型过程中所展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否能够提出新颖的表现形式,并能将其与民间图腾文化内涵相结合。第三,表现力。观察软陶作品是否能够传达学生希望传递的信息和情感,评估作品在表现民间图腾文化核心价值观、象征意义或故事讲述方面的能力。第四,文化理解。了解学生对民间图腾文化的理解程度,通过作品的题材选择、符号运用和文化元素的表现等来评估学生对民间图腾文化背景和意义的把握。第五,整体协调性。评估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和协调性,考察作品在造型、比例、颜色搭配和装饰等方面是否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言性点评对学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激励作用,为加强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利用软陶教室的功能展示区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创作出优秀的软陶作品,陈列于软陶教室的立体展示区域,在激励创作者更加沉浸于软陶学习的同时也向全体师生展示软陶学习成果。此举对于作品被竞选为展品的学生来说,激励作用更深远强烈;同时依托校园内举办的各类展示活动,竞选优秀作品进行软陶美术创作展示。在2023年六一艺术节当中,社团首次参与举办艺术游园活动,设立“软陶体验区”,推选60多位“软陶制作小摊主”,向全校师生提供软陶创作技艺的学习与体验途径;针对软陶教学实验研究开展以来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教师挑选并印制了《软陶作品集》,以期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自信心。

(二)以“礼“”代评

软陶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日常教学中,优秀作品作为表现突出的学生的“优胜小礼物”,以“礼”代替语言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物质精神奖励。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优秀软陶作品也被赋予精美的包装和美好的寓意,作为校级礼物赠送给进校检疫的医护工作者们,饱含师生们期盼医护人员们“瓶瓶安安”的美好祝愿。在各类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里,如父亲节、母亲节,软陶作品也携带着孩子们美好的祝愿奔赴家人手中,此举不但让学生们备受鼓舞,也进一步促使学生感知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回馈于生活,赞美生活的美好精神元素。

(三)结合校园红花币系统,全面评价

校园红花币系统作为一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正向地参与到日常学习的方方面面中来。软陶教学也渗透此激励机制当中,促进学生软陶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整体学习氛围。校园红花币系统软陶激励模块中,参考以下指标:学生学习软陶课程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软陶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养成、软陶学习成绩的提升情况、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以及创建校园艺术文化方面的贡献等方面。依托校园评价系统的红花币奖励措施,评估和激励学生的软陶学习。此项激励措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责任感、自律、团结协作等品质,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结论

综上所述,软陶教学与民间图腾文化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过云纹、草纹等民间传统纹样与岭南舞狮、径口麒麟舞等图腾文化的结合,拓宽学生艺术创作途径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本土文化。软陶学习过程、创新系列创新评价方式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全面发展。软陶教学与民间图腾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还能够传递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且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索的领域,等待深耕挖掘。

参考文献

[1]申妍.民间泥人在美术教学中的策略研究——以软陶教学为例[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1):119-122.

[2]张春梅.民间传统纹样融入软陶创作的教学实践[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10):87-88.

[3]夏海燕.年年有余——软陶制作教学案例[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9(Z1):50-53.

作者简介:温怀集1993-5广东本科研究方向:软陶与民间图腾文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红花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