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达乡村廉政文化元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3

新时达乡村廉政文化元素分析

腾翀

四川省社科院  610072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而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以文化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既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风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通过文化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有力保障。

乡村振兴,廉洁先行,乡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乡村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巩固党在乡村基层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而廉政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如何让“廉”元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到乡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升廉政建设的质量和效果,是新时代乡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课题。基于对乡村廉政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不难发现,由于乡村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老人和儿童,群众对参与廉政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目前大多数乡村廉政文化形式单一,灵活性不够,内容针对性不强,不够丰富。为此,应该深入挖掘和分析乡村廉政文化的传统元素,将这些传统元素作为廉政文化进乡村的载体,注重从传统元素中汲取廉政力量,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时效性,助力营造乡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富有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涵之一,要在不断厚植物质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而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以文化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既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风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通过文化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有力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富有是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涵之一,要在不断厚植物质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农村最为典型的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为家族文化、祠堂文化以及民俗艺术文化等,在凝聚人心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是农民增强人文情怀、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完整。很多风俗、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的社会形态和农民的生活方式。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寻核心价值观与农村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充分展示农村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在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充分利用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说等农村丰富的传统教育资源,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公共文化是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因此,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首先应该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建共享,推动农村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农村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建设形式、资金投入方式、运行管理、评估与考核办法等方面制定出可操作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派驻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服务、辅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村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文化品位和幸福指数。其次,要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开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既满足了农民的精神需求,又充盈了农民的钱袋子;着力创作文化精品,创新公共文化传播形式,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积极参与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消除城乡“文化鸿沟”“教育鸿沟”,让农村成为能吸引人、留住人的创业沃土。再次,要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管理体系,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压实责任、落实到人,切实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世界,建设幸福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梦。

将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是持续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向基层延伸的有效抓手。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探索基层廉洁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让廉洁理念真正融入基层、走进群众,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强化责任传导机制。督促基层党组织把廉洁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推行乡镇、村(社区)廉洁文化建设“清单制+责任制”模式,确保任务清单具体明晰、责任范围全面覆盖。选取重点村(社区)实行县乡两级纪委“挂钩联建”制度,围绕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在做优做强廉洁文化阵地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多形式、多途径推动廉洁文化建设走深走实,不断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的综合功效。挖掘乡村廉洁因子。以弘扬清廉文化为引领,围绕清廉村居建设,找准廉洁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乡贤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中蕴含的清廉元素,以廉洁文化长廊、廉洁文化墙、廉洁书屋、乡贤家风馆等方式融入村容村貌建设。同时,充分把握融媒体时代特性,创造一批具有趣味性、内涵丰富的廉洁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以矩阵传播优势,拓宽特色清廉文化品牌影响力,让党员干部和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品味清风、正心修身。激活基层清廉细胞。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要分层分类、因地制宜,以农村大喇叭、民情恳谈会等接地气的形式,下沉开展廉洁党课、宣讲廉洁故事、通报警示案例,提升廉洁文化覆盖面、渗透力,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带头遵纪守法,以清正党风政风引领清廉社风民风。组织相关职能单位通过公示栏、宣传展板、电子屏、微信公众号、村村响广播等多种宣传形式,依托百姓舞台、清廉戏台、文化大篷车等主题活动,把清廉文化元素植入乡村生活,让清廉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农村最为典型的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为家族文化、祠堂文化以及民俗艺术文化等,在凝聚人心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是农民增强人文情怀、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持完整。很多风俗、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深刻地改变着农村的社会形态和农民的生活方式。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寻核心价值观与农村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充分展示农村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在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充分利用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说等农村丰富的传统教育资源,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公共文化是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因此,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首先应该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建共享,推动农村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农村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建设形式、资金投入方式、运行管理、评估与考核办法等方面制定出可操作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派驻文化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服务、辅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村民居住环境,提升农民文化品位和幸福指数。其次,要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开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既满足了农民的精神需求,又充盈了农民的钱袋子;着力创作文化精品,创新公共文化传播形式,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积极参与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消除城乡“文化鸿沟”“教育鸿沟”,让农村成为能吸引人、留住人的创业沃土。再次,要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管理体系,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农村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压实责任、落实到人,切实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世界,建设幸福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梦。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而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思想保障。以文化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既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风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通过文化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有力保障。

建设廉政文化广场不仅解决了乡镇开展廉政文化活动的场地问题,而且还要求各乡镇积极挖掘本乡镇的廉政文化元素,因地制宜,开辟廉政书屋、廉政文化墙和廉政文化展板,让廉政文化广场内容更具特色、更有针对性。通过乡镇廉政文化广场建设,把廉政文化融入反腐倡廉思想教育、荣辱观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实现了廉政文化活动在乡镇经常化、常态化,时刻鞭策激励着每一位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廉洁从政、秉公用权。干部清廉、政治清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

乡村振兴,离不开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将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乡村基层的神经末梢,才能切实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建设清廉乡村的新路径、新方法、新举措,把清廉村居建设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与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筑牢乡村振兴基石,全面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特别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利用好身边的清廉元素,充分挖掘清廉元素,积极培育建设一批清风墙、廉政书屋、清廉广场、清廉长廊、清廉公园等清廉文化阵地,建设清廉村居,加强清廉教育。全国各地正不断深入推进清廉乡村建设,涌现出一批批卓有成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总体来看,党一贯重视文化上铲除腐败的思想根源,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淀,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形成了文化倡廉的优良传统。但是,在革命战争和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一些做法,比如“硬性灌输”、运动化教育等做法,难以适应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削弱了文化倡廉的效果。理论总是伴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而创新走向进步,廉洁文化是在纠正不适应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做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意义。廉洁文化更加鲜明地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反腐倡廉的氛围,凝聚反腐败的广泛社会力量。与廉政文化和廉政教育等原先使用的概念相比,“廉政”更多针对政党、政府成员或公职人员这一群体,而“廉洁”则把对象扩展到全社会所有成员。改革开放以来,党长期面对市场经济考验,党内出现腐败问题不能仅以腐败分子个人道德品质低下来简单解释,这是社会结构剧烈变迁带来的后果。改革开放后,“国家公职人员这一群体社会声望较高但经济收入较低,对于经济收入状况的强烈不满导致有人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即认为自己本应获得的利益没有得到、被他人或社会‘剥夺’的主观心理感受。”[7]我们不能再简单沿用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制度环境出发,基于新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约束、规范、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把握人们的价值信念或意识变化,促进崇尚廉洁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才能更好地应对腐败风险。

廉洁文化转换开展廉政教育活动的视角,强调激发党员领导干部对廉洁的内心认同,培育崇廉拒腐的社会心理,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明确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塑造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腐败现象往往产生于经济生活,然后逐渐向政治领域、制度领域蔓延,最终在社会中滋生出“腐败的民俗学”或者腐败亚文化现象。要消除腐败亚文化现象,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的文化根源,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廉洁文化。《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要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的文化根源,就必须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廉拒腐的成分,并加以现代转化,涤除社会上流行的歪风邪气,巩固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文化基础。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持续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的根本所在,是全面从严治党和解决党风廉政问题的治本之道。深入挖掘地域廉洁文化内涵,丰富廉洁文化传播方式,聚合优质资源为廉洁文化建设赋能,找准廉洁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大力推进廉洁文化进乡村,通过培育廉洁文化示范点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廉洁活力。在探索廉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创新载体、拓宽渠道,丰富形式、优化活动,着力打造廉政文化品牌矩阵,让小阵地发挥大成效“四个目标”注入廉洁基因。围绕“四清”目标,培育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村风,为乡村振兴注入“廉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