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存环境对景颇族传统音乐审美风格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2

自然生存环境对景颇族传统音乐审美风格的影响

林鲁杰

杭州市演艺业协会   浙江  杭州 310005

摘要: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基础,依托于不同自然生存条件衍生出的音乐文化体系在艺术表现形式、情感内涵、审美风格上的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景颇族源于氐羌族群,主要聚居云南省,在经历几次迁移后,其民族历史发展划分为西北高原,青、康、藏高原,横断山脉,滇西北和德宏、新中国成立后(德宏及其以西地区)几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生存居住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背景的差异影响,音乐作品具有粗犷、高亢、明快、自由的表现特点。景颇族音乐风格最初以山歌、宗教音乐为主,受自然生存环境变化影响,题材与作品创作形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叙事长诗、山歌、文蚌礼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模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关键词:自然生存环境;景颇族;传统音乐审美风格

前言:景颇族的分布较为广泛,属于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氐羌族群的先民最初在西北地区生活,后期逐步向南迁徙,现在云南西北部聚居。由西北向云南迁移的过程中,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景颇族的生活方式也逐步从采集、狩猎,向着农耕文明发展,音乐创作包含形式多样的宗教音乐、山歌、民歌、哦热调等形式,并运用洞巴、比团、勒荣、妥软、文蚌等独特的民族乐器进行艺术创造,形成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历史。在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中,通过研究自然环境变化对景颇民族音乐流派与表现风格的影响,能够拓宽民族艺术的传播范围,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西北高原自然生存环境对景颇音乐文化的影响

景颇族最早生活在西北地区,从地理上经历了西北高原到青藏高原再到青海东部、四川西部的发展过程,西北高原地区丰富的草场资源为景颇族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此,该时期受地理环境与气候影响,景颇族是以采集、狩猎等劳动方式为主,音乐创作形式较为单一,且由于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高,逐步形成了崇拜自然的宗教信仰,推进了原始宗教类音乐流派的发展。原始社会阶段,景颇族音乐表现风格呈现三位一体的表现特点,作品分类没有明显的界限,以歌唱形式为主,包括恩准山歌、长诗调、宗教音乐、麻石约催眠歌以及哦热调等。其中,恩准山歌是先民在狩猎与采集劳动中,与同伴进行交流的歌曲;哦热调是先民在打猎收获、打胜仗归来时,边歌边舞的庆祝歌曲;长诗调是对民族发展历史与现实生活进行描述的叙事曲调。生活在西北高原的景颇族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鲜明的时代、地理特征,崇尚自然、原始的意象,音乐审美具有苍凉、粗犷、神秘、辽阔、阳刚的草原文化风格表现特征。

2青、康、藏高原自然生存环境对景颇族音乐文化的影响

受春秋战国时各国连年征战的影响,西北地区经济衰退、农业不兴,景颇族先民被迫逐渐向南方迁移,当在青、康、藏高原地区定居后,景颇族逐步以农耕代替了狩猎、采集生产,在山歌、长诗调、宗教音乐、哦热调等作品大量创作的基础上,产生了舂米歌、贺新房歌、丧葬歌及婚嫁歌等民歌类型。处于青、康、藏高原自然环境中,景颇族的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的机会,高原广阔的地域环境,不仅促进了经典音乐作品的大量创作,同时,丰富的野竹资源也使得民间竹管乐器的研究与制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竹制乐器由于经济性、自娱性的特点,在民间广泛流传。如,洞巴、比团、勒荣、妥软、文蚌等乐器演奏成为民间祭祀、庆典、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的常见节目。在民间艺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目瑙歌舞节日盛会逐步成为礼乐仪式的经典节目,音乐体裁更多样、节目表现形式不断创新、音乐分类更细致,音乐审美向着自由、灵活、婉转的方向发展。

3横断山脉自然生存环境对景颇族音乐文化的影响

横断山脉阶段是指景颇族先民从青海、四川及西康北部等地区,分路南迁进入横断山脉中,生活在崇山峻岭、高山峡谷的时期。受山地环境的影响,劳动生产模式转变,民族聚居的形式发生改变,逐步衍生了不同的分支派系(景颇支、浪峨支、载佤支、勒期支),各地区、分支在农业、商业、手工业方面的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特征,逐步划分成山官贵族、百姓、奴隶几个阶级。不同阶级、地区、民族分支在音乐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的特点、情感内涵、传唱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山歌曲调更自由,富有鲜明的山民文化特点,歌唱者用高亢、明快、嘹亮的嗓音传递思想与情感;哦热调的创作形式更多样,体现了不同民族分支历史文化的发展特点,风格表现各异;叙事长诗按照曲调、内容的不同,可以细化分类为:创世史诗、叙事诗、搬迁史诗、盖新房叙事诗等。而山官阶级制度的实行,使得“官娘哭死虎调”新型音乐表现形式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景颇族竹管类乐器的独立发展,使得独奏与合奏乐曲的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加,在出征行军、胜利庆祝、婚礼庆典等活动中,文蚌、洞巴等乐器演奏形成独有的文化流派,这一时期的音乐表现风格以高亢、嘹亮、婉转为主。

4滇西、德宏地区自然生存环境对景颇族音乐文化的影响

14世纪后,景颇族逐步向南方迁移,主要生活在滇西、德宏地区,受当地汉族、百越族群的傣族等民族文化影响,音乐风格表现更多变、选材范围扩大,同时,由于主要生活在山地、高原地区,受地方地理、气候环境的影响,山官制度与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善,主要劳动生产方式是以农耕为主。景颇族的音乐体系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完善,山歌的音乐体裁逐步形成上下句体系,以头韵、腰韵、尾韵结构为主的律诗也大量涌现;长诗调中的载瓦支叙事诗创作形式更丰富、多变,可以分为季节歌、迎春歌、贺新房歌以及结婚歌等形式,以贺新房歌为例,叙述诗的曲调发展出了二声部编曲与歌唱模式;农耕生产方式促进了舂米歌歌唱形式的发展。同时,该时期受汉族、德昂族、傈僳族以及傣族等聚居在一起的少数民族影响,景颇族音乐作品中融入了多种乐器,包括象脚鼓以及小三弦等。

19世纪后,西方传教士进入到西南地区,为景颇族的音乐发展带来了新风潮。英国大小军鼓、风笛、水镲等西方乐器演奏方式与乐文蚌乐器相结合,推进了器乐曲的发展。在20世纪初文蚌乐器的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曲调曲牌以文蚌礼乐为主,包含迎宾曲、管乐曲、丧葬调、瑞作调、舂米调与扎丝恩乐等。在滇西、德宏聚居时期,景颇族音乐审美受多民族、地区的影响,审美表现呈现多元化、多变性的特征,音乐作品由传统单声部向着二声部方向发展,还融入了对唱、重唱的音乐表现形式,在西方传教士流入的影响下,西方音乐演奏形式也转变了景颇族音乐文化审美风格。滇西、德宏的自然生存环境海拔较高,高山峻岭的地理环境使歌唱者为了让族人听见,会以嘹亮、高亢的嗓音吆喝开唱,歌唱者音域较广,强调粗犷豪迈,音乐作品中会添加大量的衬词,让族人即使隔着河流、山谷、沟渠等,也可以通过高亢的衬词,吸引人们的关注,调动听众感情反应,然后再歌唱歌曲的主要内容。景颇族民间歌曲中常用的衬词有:“哦耶”“乖耶”“哦哟”“哎咧”、“峨作”等。

结束语:

各民族发展历史与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艺术文化体系在表现特点、审美风格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景颇族经历多次迁移,从西北高原到最终定居云南德宏地区,主要生活在高原、山地与半山地的环境中,音乐作品以山歌、长诗调、宗教音乐、哦热调等形式为主,借助高原与山地地区丰富的野竹资源,开发了一系列洞巴、比团、勒荣、妥软、文蚌等竹管类乐器,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景颇族音乐风格的表现特点,可以鲜明地体会到自然环境变迁对景颇族民族审美、文化风格、艺术作品创造等方面的影响,对于研究与传承西南景颇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力源,陈颖熙.我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器乐教学探究——以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例[J].当代音乐,2022,(06):55-57.

[2]庞浩然.景颇族民间乐器的当代价值研究[J].民族音乐,2022,(02):16-19.

[3]孟猛.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歌采风的思考[J].北极光,2019,(02):68-71.

[4]郭旭.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云南德宏景颇族音乐的“族性音调”及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5):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