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产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8
/ 2

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产妇的影响

陈楠

(泗阳县中医院有限公司,江苏 宿迁,223700)

摘要:目的:研究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产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在2022年7月-2023年2月收治的急性乳腺炎初产妇50例作为研究对象,且依据入院治疗顺序分为两组,各25例。两组产妇注意休息,患侧乳房避免哺乳,早期做好按摩与吸乳。实验组在这个前提下行系统干预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CRP、NE、WBC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产妇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控制机体炎症反应进一步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系统性护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产妇

急性乳腺炎属于急性乳房化脓性感染。对于哺乳期妇女来讲非常普遍,特别是初产妇。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局部发红、胸痛与乳汁引流较差。一旦错过最佳的治疗阶段,极有可能造成乳房局部脓肿,甚至会让产妇产生焦虑、易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加产妇的痛苦。临床治疗主要采取按摩、抗生素、排空乳汁等方法。但是,产妇在治疗时存在较重的负面情绪,也直接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1]。因此,对急性乳腺炎来讲不仅要积极治疗,还要通过系统护理干预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的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22年7月-2023年2月收治的急性乳腺炎初产妇50例作为研究对象,且依据入院治疗顺序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年龄为21-40岁,平均年龄(28.5±3.2)岁,实验组年龄为22-41岁,平均年龄(28.6±3.5)岁。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满足急性乳腺炎诊断标准;②均为初产妇;③未见其他功能系统疾病。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病史;②合并血液或恶性肿瘤;③不认同本次研究。

1.3方法

两组产妇注意休息,患侧乳房避免哺乳。如婴儿无法吸尽乳汁,则以吸入器尽快排净乳汁,避免淤积;如果乳头破损,要暂停哺乳,乳汁排净后以抗生素进行局部涂抹,伤口恢复后再哺乳。实验组在这个前提下行系统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①心理护理:初产妇可能会形成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加之严重不足的休息,令其无法自主投入治疗,直接降低护理的依从性。此外,哺乳产妇因担心临床治疗会影响婴儿,使不良情绪加重。因此,护理人员要结合产妇个体情况进行有效心理干预,培养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轻松配合治疗。②饮食护理:引导患者摄入较多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如豆制品、瘦肉、鸡蛋等。少食多餐,保证饮水充足。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急性乳腺炎的主要体征有红肿、疼痛和发热等。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了解白细胞计数有无升高,观察用药的反应。患者产生发热反应时,可进行物理降温,如在头部敷冰袋等,当患者体温超过39℃或高温始终不退时,要采取药物降温,挑选的药物不能影响哺乳。④疼痛护理:急性乳腺炎的关键特点之一是乳房疼痛。早期乳房胀痛,皮肤微红,经发展局部硬结不断变大,疼痛加重且有发热。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疼痛的感受,及时安抚,令患者提高耐受疼痛的程度。⑤健康教育:初产妇一般不了解乳腺炎疾病,亦不会科学处理乳腺炎,因处理不及时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护理人员要为初产妇讲解科学的喂哺方式。

1.4观察指标

①护理效果评价:痊愈:护理后,患者无任何症状,身体恢复正常;好转:护理后,患者症状显著减轻,局部肿块有缩小特点,乳房疼痛得到缓解;无效:护理后,患者症状未见好转甚至恶化。②血清CRP、NE、WBC水平评价: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进行分析检测。

1.5统计学方法 

整理数据和SPSS 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平均数±方差”(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例数(百分比)”[n(%)]表示,2检验。非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25

8(32.00)

11(44.00)

6(24.00)

18(72.00)

实验组

25

16(64.00)

8(32.00)

1(4.00)

24(96.00)

2.2 两组血清CRP、NE、WBC水平比较

与护理前比,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清CRP、NE、WBC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两组血清CRP、NE、WBC水平比较(x±s)

组别

例数

CRP/(mg/L)

NE/%

WBC/(×109/L)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25

44.48±9.62

6.12±1.58

82.22±38.99

57.51±5.61

14.61±3.17

8.08±3.05

实验组

25

44.72±9.47

3.05±1.47

82.79±39.61

50.12±5.63

14.58±3.23

5.01±2.44

t

0.088

3.752

0.050

2.632

0.262

4.032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出现细菌而产生的炎性反应,多见于初产妇的哺乳阶段,发病最初,产妇身体发冷,然后出现高热、头疼,伴有乳房胀痛,局部有硬结,导致产妇发生全身性反应等,不仅影响产妇的正常生活,还不利于产妇正常哺乳[2]

通过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后,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治疗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CRP、NE、WBC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证实,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清CRP、NE、WBC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系统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急性乳腺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的发展,实时缓解病情。

综上所述,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产妇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同时控制其机体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冰冰.针对性护理在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 康医学,2020,32(8):162-163.

[2]贾莉荣.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7):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