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岔工电结合部常见病害整治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7
/ 2

关于道岔工电结合部常见病害整治方法研究

李凌云

秦皇岛工务段,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 要:本文通过从道岔工电结合部技术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铁路道岔工电结合部常见病害,对道岔工电结合部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整治方法,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关键词:铁路道岔工电结合部病害

道岔工电结合部常见病害如轨距偏差、框架尺寸不准、高低、水平、方向不良、肥边、侧磨、轮缘槽宽度不标准、穿销子旷动过大等上部结构尺寸不标准、刨切点处框架不良等,对道岔转辙部位影响很大,因此应针对道岔工电结合部常见病害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整治措施,消除转辙部位病害,保证行车安全稳定。

1尖轨反弹、抗劲大

1.1现象:道岔转换时有异声,微机监测显示动作曲线尾部有上翘;摇动道岔手感差、密贴调整杆角度弯曲变形,锁钩上下左右无旷动余量,2mm测试失效,病害较重时道岔不能正常转换。

1.2原因分析:尖轨、基本轨轨向不良,有硬弯,需要弯轨或更换。为了确保轨距和密贴,人为加减调整片,盲目加长或缩短调整连接杆,造成尖轨扭曲变形。整治时,要明白前杆加长可以通过后杆缩短的方法,加以调整,使尖轨平顺。顶铁顶死(过长或加片),造成第二牵引点不密贴,此时如果硬调整密贴,会造成抗劲、反弹、别卡;顶铁过短,不起作用,会造成晃车,时间长了会造成尖轨弯曲变形。需要调整顶铁间隙。尖轨、基本轨肥边、侧磨严重,会造成假密贴或不密贴。尖轨拱腰、翘头、与滑床板不密贴,车列过岔时,普通道岔翘头后使尖轨尖端上部不落槽(与轨鄂处),AT道岔(特种断面)尖轨与基本轨刨切处不吻合。主要是尖轨跟端养护不好,电务转辙机两侧枕间存碴过少,捣固不实,引起低接头。吊板严重,与滑床板间隙大于2mm,滑床板缺油、毛刺,水平不好、高低不良,辊轮调整不当,作用不良,造成阻力加大。道岔爬行。道岔直曲基本轨不方正,两尖轨爬行量不一致,转辙机两侧枕方正超标,造成锁钩、杆件、锁闭框别卡,引起转换阻力变异。

1.3整治方法:按照工电联整标准,整治道岔几何尺寸达标;更换不良部件,进行合理调整。

2竖切不密贴

2.1现象:病害主要发生在密贴段的第二、三牵引点不密贴有间隙,车列过岔时挤压尖轨,产生横向冲击力,内锁闭道岔危害性大,病害严重时,会造成挤切销切断。外锁道岔锁钩、表示杆窜动,造成部件磨损加剧和表示缺口变化。

2.2原因分析:顶铁顶死,框架尺寸不良,特别是刨切点处框架过大,轨距不良,尖轨跟端轮缘槽过宽,尖轨根部轨距不良,可能造成竖切不密、弯曲拉力加大、抗劲大、密贴力大。

2.3整治方法:合理调整密贴,整治几何框架、调整顶铁。

3道岔不方正

3.1现象:直、曲基本轨及翼轨不方正,与设计位点不对应,杆件别卡。

3.2原因分析:岔枕串动,位置不对,尖轨、基本轨爬行。两尖轨前后窜动量不得大于20mm,表示杆必须和基本轨垂直和转辙机两侧岔枕的平行偏差不超过规定10mm。

3.3整治方法:串动尖轨、基本轨,方正岔枕。

4尖轨头部、末动不密贴

4.1现象:尖轨尖端不密贴有缝隙,缺口变化。道岔第二、三牵引点不密贴有间隙。

4.2原因分析:尖端轨距不良、基本轨的方向不好,曲基本轨弯折矢度不标准,尖轨旁弯,顶铁过硬,耳铁夹片不合适,空吊等。尖轨末动不密贴则通常是框架偏大,尖轨或基本轨存在硬弯,尖轨跟端支距、轨距不良,顶铁过硬,耳铁夹片不合适等。

4.3整治方法:合理调整密贴,工务按标准调整好轨距、矢度和轨向,将道岔尖轨做到自然与基本轨吻合。整治几何框架达标,调整尖轨跟端支距、轨距达标,做好相应的密贴调整。

5尖轨末动先靠

5.1现象:该点密贴过紧,相邻两侧密贴有缝隙。

5.2原因分析:框架偏小,夹片多尖轨不服贴,有硬弯,方向不良等。

5.3整治方法:首先拨正方向,按标准轨距和框架数据改道,注意密贴调整。

6尖轨翘头、尖轨虚开

6.1现象:尖轨头部轨底与滑床板有超标间隙。斥离尖轨锁钩与锁闭杆凸台边有超标间隙。

6.2原因分析:尖轨翘头是尖轨尖端降低值不达标,转辙部高低、空吊、胶垫窜出、压溃、破损等造成尖轨顶面不平顺,尖轨中、后部滑床板吃力不匀,个别滑床板偏高。尖轨虚开则是尖轨三动安装时由于密贴调整铁片过少,甚至没有而造成无法将开程调整至标准范围,引起开程偏大造成一、二牵引点假开程;工务为延长曲尖轨使用寿命加宽后,两尖轨弹性厚度不一致,电务锁闭杆件两边长度仍均等,导致单边侧虚开无法消除。尖轨跟部轨距调整块安装不合理或不起作用,造成斥离轨游离;电务人员在二、三牵引点有较大密贴间隙时硬调密贴,致使密贴尖轨解锁时产生反弹,造成尖轨斥离过度,引起假开;工务尖轨防跳器缺少或安装位置不对,造成尖轨斥离过度,引起假开。

6.3整治方法:针对尖轨翘头,尖轨头部几根起道捣固,要较好地克服翘头,必须将尖轨跟部捣实、抬高或在尖轨跟部加垫胶垫,保证基本轨水平良好。更换补充失效缺少胶垫、调整过硬滑床板,转辙机处岔枕必须全范围捣固。针对尖轨虚开应从尖轨后部牵引点往前逐点顺序调整开口值,在状态不利条件下,后部牵引点的开口值在允许范围内,可适当偏小(下限),以便于前端牵引点消除虚开;松开尖轨连接铁螺栓,在尖轨自由状态下,适当加装开程调整片;调整工务尖轨部位的限位防跳装置位置,使其作用良好。虚开过大要影响转辙机的表示,一般为卡斥离位缺口。

7心轨头部不密贴、心轨部位空吊

7.1现象:翼轨曲折点框架偏小,心二密贴调整过紧,心轨尖端头部不密有缝隙。心轨部位空吊则通常在道岔常用位置的滑床板有阶梯状的打击印痕。车列过岔时心轨跳动,道岔转换不顺畅。

7.2原因分析:心轨头部不密贴主要由方向不良、心轨加强筋磨靠翼轨底、翼轨曲折点矢度不标准、两牵引点间存在肥边等引起。心轨部位空吊主要是心轨后部转辙机两侧岔枕没有捣实,造成心轨部位锁钩磨损,岔枕大垫板固定螺丝不紧固。

7.3整治方法:针对心轨头部不密贴工务对根据轨距进行调整翼轨,如有肥边打磨,将心轨调整到前后同时平行靠向翼轨,并将心一、二动密贴视情调好。针对心轨部位空吊加强整个心轨区域水平捣固。当大机捣固作业后,做好找细。大垫板固定螺丝平时要经常观察有无松动,岔枕螺栓左右旷动会造成轨距状态变化,电务卡缺口也会发生。

8心轨反弹甩动

8.1现象:道岔转换时,心尖轨冲撞锁钩头部,有打击异声。

8.2原因分析:心轨二动锁闭量偏差6毫米以上;心轨中后部顶铁支顶过紧;心轨支点顶铁作用不良;锁闭杆件磨损旷动。

8.3整治方法:合理调整锁闭量偏差;调整或打磨支顶过紧的顶铁;更换磨耗超标的锁闭杆。

9结束语

铁路道岔工电结合部常见病害,工务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联合电务部门建立长效机制,有效解决道岔工电结合部问题,提高道岔工电结合部设备质量,保证行车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国铁路总公司.普速铁路线路修理规则[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