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环境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救治策略及其保暖恢复体温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7
/ 2

寒冷环境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救治策略及其保暖恢复体温的实践研究

吴继楠 曹阳 黄新颖 于丽洋 李冬庆 袁天佑 张树青 蔡莹

哈尔滨市急救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 针对寒冷环境下院前急救床上患者救治策略展开研究,并对其保暖回复体温的实践进行探讨。方法 于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我中心接治的200名寒冷环境下患者为急救组,采用紧急生命评估和监测,对其急救前后的临床结果予以对比,分析。结果 急救后患者的体温有稍微缓和,处于正常体温水平(P<0.05);经过急救,患者的寒战评分和寒冷不适感评分有明显下降,说明患者的体温管理处于理想水平(P<0.05)。有统计学意义。急救后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急救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紧急生命评估和监测在寒冷环境下院前急救床上患者的临床表现中较为理想,患者的体温恢复较快。适合临床中使用推广。

【关键词】:寒冷环境;院前急救;保暖;体温

在寒冷环境下,创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体温恢复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临床病例分析以及相关研究综合对比,提出了一套针对寒冷环境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保暖恢复体温策略,并通过数据支持说明实践可行性。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我中心接治的200名寒冷环境下患者为急救组,采用紧急生命评估和监测,其中128名男性,72名女性,年龄21至69岁,平均(43.8±3.0)岁。

1.2方法

1.2.1救治方法

    选取200名冬季寒冷环境临床实验对象,采取紧急生命评估和监测,主要包括:A:气道是否通畅, 梗阻时是否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 不完全梗阻时是否出现喉鸣, 严重伤员的喉鸣是威胁生命的标志; B:呼吸是否正常, 有无反常呼吸、端坐呼吸、呼吸困难、发绀等; C:循环状态: 观察脉搏、血压、肤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尿量等; D:神经系统: 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肢体活动度、意识障碍程度, 进行昏迷程度( GCS) 评分, 全面充分估计伤病情。特别是做好体温监测。

    应用本项目研究专门配备的保温防寒装备,购置伤员保温毯、研究制作输液装置防寒袋。

    基于监测数据和急救病历分析,一方面总结寒冷环境创伤特点和评估标准;另一方面将采取体温保护措施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比较,对应用有效性进行评价。

1.2.2保暖恢复措施

(1)使用保温毯、保温袋等保暖设备将患者裹紧。在寒冷环境下,患者的热量损失迅速,使用保温毯和保温袋可以将患者的体热保持在较高程度,减缓体温下降速度。除此之外,采用空气动力保暖系统等现代设备也可为患者提供有效保暖。

(2)对外伤伴有大面积血肉暴露的患者,应平稳地盖上无菌敷料或一次性无菌医用布,以免感染,然后用保温毯保暖。破损处的暴露皮肤容易受到感染,为确保患者恢复顺利,需对伤口进行清理、消毒以及保护;在此基础上,使用保温毯包裹受伤部位以减缓伤口散热。

(3)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如大风、雨雪等,应用防水保暖毯将患者全身包住。防水保暖毯具有防水、保温双重效果,不仅可防止患者潮湿,还可减小外部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在野外救援中,此类材料可用于患者搭建临时避难所。

(4)对患者衣物进行调整,防止散热过快。湿透的衣物不仅不能起到保温的作用,还会加速体温散失。因此,在湿衣物下穿上干燥的保暖衣物,或者直接脱下湿衣,都能有效降低患者体温下降速度。若条件允许,可给患者提供干燥洁净的敦实衣物。

(5)通过热水袋、暖宝宝等热量来源辅助恢复体温。热水袋和暖宝宝可提供一定的热量以减缓体温下降。然而应注意,这些物品不应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以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烫伤。在使用热水袋时,可利用毛巾或保暖衣物隔离表面,然后放置于患者腋下、颈部、胸腹部等大动脉分布丰富的区域,以提高热量传递效率。

(6)考虑共享体温法。在极端环境中,如无法获得保温设备的情况下,一名体温较高的健康志愿者可使用自身体温为患者取暖。志愿者紧贴患者胸腹部、腹股沟及肘部等部位,共享体温,有助于降低患者体温下降速度。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百分比(%)代表计数数据,X2用于检验。测量数据表示为“±s”。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救前后创伤患者急救情况评分比较

    急救后,患者的体温有稍微缓和,处于正常体温水平(P<0.05);经过急救,患者的寒战评分和寒冷不适感评分有明显下降,说明患者的体温管理处于理想水平(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急救前后创伤患者急救情况评分比较 (±s)

项目

例数

体温(℃)

寒战(分)

寒冷不适感(分)

急救前

200

35.02±0.32

0.62±0.41

3.18±1.26

急救后

200

36.53±0.17

0.12±0.09

1.02±0.85

t

1.53

2.78

3.16

P

<0.05

<0.05

<0.05

2.2急救前后创伤患者VAS评分比较

    急救后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急救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急救前后创伤患者VAS评分比较 (±s)

项目

例数

VAS评分

急救前

200

4.1±1.1

急救后

200

2.1±1.4

t

11.24

P

<0.05

2.3液体复温临床指标比较

根据液体复温指数将其中60名患者分为A组、B组。A组采用37℃输液,B组采用40℃输液。每组均30名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三组的液体复温情况。

方法采用液体复温法,即利用不同温度的盐水静脉注射,患者的初始体温在35℃左右,恢复至正常体温36.5℃以上即为恢复至正常体温。测试结果如下

表3  液体复温临床指标比较 [n(%)]

项目

例数

注射温度

恢复人数

A组

30

37℃

20(66.7)

B组

30

40℃

24(80.0)

X2

P

-

-

-

-

3.14/5.06

<0.05

由此看出, 37℃输液对体温的恢复效果较为温和,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使患者体温完全恢复正常。40℃输液对体温的恢复效果较好,能在较短时间内使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但可能对部分患者的生理功能产生一定的负担,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

3讨论

在寒冷环境下,创伤患者的生命迅速消退。低体温会导致血液粘度增加、循环衰竭、感染风险增加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寒冷环境下院前急救对创伤患者的救治策略和保暖恢复体温的具体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急救后患者的体温有稍微缓和,处于正常体温水平(P<0.05);经过急救,患者的寒战评分和寒冷不适感评分有明显下降,说明患者的体温管理处于理想水平(P<0.05)。有统计学意义。急救后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急救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寒冷创伤患者中,输液温度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来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40℃左右的输液温度能较好地平衡体温恢复效果与生理负担。当然,实际临床操作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反应来调整输液温度。本文提出的保暖恢复体温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具有较高的实践可行性。将该策略推广应用于寒冷环境下的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救治,对提高救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局限性,如恶劣场景、救援设备的匮乏等。在提高救援效果的同时,需逐步完善救治设备、提高救援人员技能水平,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田竞,张贺,武岳等.北极寒区救援人员及伤员低体温伤防治策略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22,50(09):904-907.

[2]杨策,龙在云,王海燕等.甘肃“马拉松事故”对低温环境战伤救治的启示[J].创伤外科杂志,2021,23(07):555-557.

[3]贺元辰,历志,魏旭峰等.肾上腺素对低温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猪心功能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22,46(11):1304-1306.

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课题编号 2021101000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