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机制与前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5
/ 2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机制与前景

李可1 李妍2  禄丽宝3

航天中心医院  100080

摘要: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是一类广泛用于高血压治疗的药物,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ARBs在动脉粥样硬化(AS)治疗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探讨ARBs在AS治疗中的机制及其未来发展前景。首先,我们介绍了AS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接着重点阐述了ARBs在AS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包括对血管功能、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随后,我们回顾了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展示了ARBs在AS治疗中的积极效果。此外,我们还探讨了ARBs可能面临的潜在挑战和限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综上所述,ARBs作为一种潜在的AS治疗药物,其机制和前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机制,前景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涉及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复杂的生理学和生化学事件。虽然目前已有多种治疗方法可用于AS,但在一些高风险患者中,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是一类常用于高血压治疗的药物,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活性,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RBs在AS治疗中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ARBs在AS治疗中的机制和前景了解尚不充分。因此,本文旨在探讨ARBs在AS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推动AS治疗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一、 AS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点涉及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多个方面。

1) 内皮损伤:

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血管壁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等,内皮细胞可能遭受损伤。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的自由舒缩功能紊乱,这使得血管更容易受到各种有害物质和炎症因子的侵袭。内皮细胞损伤也会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促使AS的发展。

2) 炎症反应: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部位,会出现炎症细胞的浸润,主要包括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这些炎症细胞在动脉壁中积聚,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反应介导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当斑块形成后,炎症细胞会进一步破坏斑块的稳定性,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从而导致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3) 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AS病变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指的是细胞内氧化还原失衡,导致自由基产生过剩,进而损伤细胞的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组分。在动脉粥样斑块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容易受到氧化,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会刺激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并促使其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从而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是斑块的主要成分之一。同时,氧化应激还可诱导细胞凋亡,导致斑块内的细胞死亡和病变区域扩大。

二、 ARBs在AS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1) 血管功能调节:

ARBs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拮抗剂,可以有效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少血管收缩反应。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效的血管收缩剂,它能够收缩血管平滑肌,增加血管的阻力和血压。通过ARBs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被抑制,使得血管舒张功能得以增强。这有助于改善动脉的弹性和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脏的负担,降低血压,同时也有助于预防和逆转AS的进展。

2) 炎症反应调节:

研究显示,ARBs在AS治疗中还具有重要的抗炎作用。斑块形成和稳定性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而ARBs可以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迁移,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当动脉壁发生损伤时,炎症细胞如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会聚集于受损区域,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加剧斑块的形成和进展。通过使用ARBs,这些炎症反应得以抑制,减轻了斑块的炎症程度,同时也增强了斑块的稳定性。这对于预防斑块破裂、减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3) 氧化应激抑制:

氧化应激是AS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导致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和细胞凋亡,从而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ARBs可以通过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对NADPH氧化酶的刺激,降低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水平。NADPH氧化酶是一种产生活性氧自由基的酶,它在氧化应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减少NADPH氧化酶的活性,ARBs有效地抑制了氧化应激的发生,从而降低了LDL的氧化水平,减少了细胞凋亡的发生。这对于防止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保护动脉壁的完整性。

三、 ARBs在AS治疗中的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

1) 临床研究: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ARBs在AS治疗中的积极效果。其中,与其他降压药物相比,ARBs在改善动脉硬化指标和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Losartan为例,这是一种常用的ARBs药物。一项研究选择了患有AS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接受Losartan治疗组和接受其他降压药物治疗组。结果显示,在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Losartan治疗组的患者在颈动脉内膜厚度和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方面表现出色。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减少意味着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进展得到抑制,而改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有助于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这些结果表明,ARBs作为AS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2) 实验室研究:

除了临床研究,实验室研究也对ARBs在AS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动物实验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实验室研究手段,它能够更好地模拟和控制实验条件,以便观察和分析药物的作用机制。在动物实验研究中,Losartan也是经常被使用的ARBs药物之一。实验室研究发现,Losartan可以抑制AS斑块中炎症细胞的浸润,从而减少斑块的面积,并增强斑块的稳定性。这表明ARBs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从而影响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另外,实验室研究还发现ARBs能够抑制氧化应激过程,减少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积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AS发展中的重要因子,它容易诱导斑块中的炎症细胞摄取,从而形成泡沫细胞,加剧斑块的进展。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过程,ARBs可以减少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形成,有助于减缓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四、 ARBs的前景与挑战

虽然ARBs在AS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1) 副作用:

尽管ARBs作为常用的降压药物,对AS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长期应用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其中,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压、高钾血症和肾功能损害等。低血压可能导致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高钾血症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而肾功能损害则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因此,在使用ARBs治疗AS时,医生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个体情况,权衡潜在的治疗益处与副作用风险,选择合适的患者群体进行治疗,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反应。

2) 耐药性:

另一个挑战是一些患者在长期使用ARBs后可能出现耐药性。耐药性是指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逐渐减弱或完全丧失,导致药物失去治疗效果。对于ARBs而言,患者的耐药性可能降低治疗的效果,使其无法继续有效地控制AS的发展。因此,对ARBs的耐药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了解耐药的发生机制,有助于寻找相应的干预措施,延缓或避免耐药的发展,保持ARBs的疗效。

3) 临床应用推广:

尽管已有临床研究支持ARBs在AS治疗中的有效性,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需得到更多医生和患者的认可和推广。一方面,医生需要了解和掌握ARBs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用药注意事项,以确保合理的处方和监测。另一方面,患者需要充分了解治疗的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此外,还需要加强医疗机构对AS治疗的规范管理和指导,提高AS治疗的整体水平,推动ARBs在AS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总结: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作为一类广泛用于高血压治疗的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展现了潜在的应用前景。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对血管功能、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证实了ARBs在AS治疗中的积极效果。然而,ARBs仍面临副作用、耐药性等挑战,临床应用推广也需要进一步努力。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ARBs在AS治疗中的具体机制,加强耐药性的研究,以及推动临床应用的普及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方玉婷. 全科医生处方集——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J]. 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3):1510.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1.13.039.

[2]李静,韩涛.他汀类药物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尿蛋白、血脂及血压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27):136-139.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2.27.037.

[3]何桂林,左丽,陈佳音,等.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2020,17(8):502-507.

DOI:10.19803/j.1672-8629.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