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1
/ 2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杨乐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中医医院  441326

摘要目的:探讨在创伤骨科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架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实验共选取60例创伤骨科治疗患者进行对比实验,采取盲抽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患者,前者采取内固定治疗方式,后者应用外固定架展开治疗,对两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手术、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有效减少,相比对照组,其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创伤骨科患者而言,在治疗时采用外固定架整体治疗效果较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促进其尽快康复,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外固定架;创伤性骨科治疗;临床效果

引言:在对创伤骨科患者展开治疗时一般会采用内固定方式方法,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因受到操作方法的影响较易感染,影响康复速度。而外固定架具有操作便利的特点,近些年应用范围较广。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同治疗方式在创伤骨科治疗中的应用差异表现,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对象均为院内创伤骨科2021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患者,因本次实验采取对比方式,对此还需构建对照与观察组两个组别,同时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应保证每组患者的人数处于均等状态,并随机选出。而后做好各项资料的收集整合工作,所有患者年龄均在27~49岁区间,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6.97±4.02)岁,观察组以上数据分别为16、14例(37.55±3.91)岁。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相关检查,明确骨折类型。而后辅助患者调整体位,建议为仰卧位,并行局麻术,对伤口进行清理,清除坏死组织,确保健康组织处于完全暴露状态对于存在血管以及神经损伤的患者,还需及时展开修复,最后再展开手术治疗。

对照组采取内固定治疗,在切开骨折位置后剥离软组织,在直视状态下利用骨膜剥离器插入骨折端后进行撬拨处理,配合牵引骨折远端并矫正畸形复位处理,一般内固定常用器械为钢板、螺钉、髓内钉、克氏针等,具体还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1]

观察组实施外固定架治疗手段,铺设消毒铺巾后指导患者为仰卧位,并结合患者的骨折类型情况采取不同的复位方式,在以上操作完成后还需应用螺纹钉展开固定处理,其位置建议在骨折近远端处,需注意的是,螺纹钉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一般在2厘米左右最佳,以此来避免固定架遮挡伤口处,不利于后期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的开展,然后留置引流管,并做好管道固定工作。术后进行观察,可拍摄正、侧位全长的X线片确认复位合适,无误后手术结束。因创伤性骨折一般为开放性创口,这也大大提高了感染率,对此还需及时应用适量抗生素来起到有效预防作用[2]。医护人员需注意观察引流量、颜色、质,并做好详细记录工作,在不影响治疗情况下尽早拔除,而且还需对创口处进行消毒清洁,更换辅料,保持创面洁净性。与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叮嘱其需遵医嘱用药。通常情况下外固定架拆除时间为三个月左右,在此期间还需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并拍摄X光片来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以便确定外固定拆除时间[3]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患者各症状表现对其整体疗效进行评价,可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评判标准,经过影像学检查患者骨折部位完全愈合,并无畸形表现且运动功能不受限为显效;X线片骨折基本愈合,肢体功能恢复良好为有效;治疗后患者骨折部位愈合不良,并且具有畸形情况,运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为无效,计算总有效率。②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各时间指标,包括手术、住院、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以数据表示,便于后期对比工作的开展。③密切关注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时处理并做好整合分类工作。

1.4 统计学处理

需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此在本次研究中选取SPSS22.0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全面收集整个研究过程的各项观察指标数据,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过程中分别使用“t”“X2”对计量及计数资料进行检验,若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反之则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来看,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3.33%,将其对比后可见差异(P<0.05)。如表格1所示。

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x±s)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0

16

9

5

25(83.33)

观察组

30

23

5

2

28(93.33)

X2

11.352

6.239

8.441

15.039

P值

<0.05

<0.05

<0.05

<0.05

2.2在将两组患者各指标水平整合后可见,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手术、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有效缩短,与此同时术中出血量大幅度减少,数据之间有一定差异表现(P<0.05)。具体数值见表2。

2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n/%),x±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d)

对照组

30

61.75±9.23

329.66±31.04

21.36±4.18

83.19±7.26

观察组

30

47.98±7.11

137.84±16.35

15.83±3.96

64.35±5.12

t

12.796

8.943

10.012

7.36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整体来看,两组均发生不同程度并发症,但观察组仅发生2例,占比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例占比16.67%,组间经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x±s)

组别

n

创口感染

肢体肿胀

创伤性关节炎

总发生率(%)

对照组

30

2

2

1

5(16.67)

观察组

30

0

1

0

1(3.33)

X2

6.342

8.112

4.068

10.936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创伤骨折多由于外部重力所致,车祸、坠落、跌倒均是主要因素,其有着发病急的特点,若未能及时展开救治处理,可能会因大量出血而导致休克等不良事件发生。通常情况在治疗时会采取内固定方式,应用钢板、钢针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处理,以此来促进患者尽快愈合,但因所采取的方式有着外侵性特点,可能会导致各不良事件发生,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情况。而外固定器治疗方式较为便捷,并且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方便后期伤口的处理,并且不限制关节活动,便于后续早期功能锻炼,因此方式无需对软组织进行剥离处理,这也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问题的发生,切实改善患者预后。但因每位患者的骨折情况有着较大差异,对此还需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必要情况下可联合使用,以此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4]

综上所述,在创伤骨科治疗期间采取外固定架临床疗效较优,并且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文波,牟贵生,刘黎宏等.胫骨骨搬移中穿针位置、外固定针类型及外架佩戴时间对针眼感染的影响[J].实用骨科杂志,2023,29(02):170-172+183.

[2]陈洋,刘广伟,成永忠等.马蹄环式外固定架固定AO-C2型Pilon骨折在轴向载荷下的稳定性[J].医用生物力学,2022,37(03):498-503.

[3]谢威威.联合应用髓内钉及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缺损不等长的方法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9):84-85.

[4]樊艳勤.外固定架和使用内固定术在治疗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2):2094-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