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2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分析

刘人杰

湖南航天医院康复医学科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随机抽选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给予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康复训练,两组各2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的各项康复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康复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应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脑卒中;康复训练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升患者回归社会的信心[1]。虽然常规康复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是其对于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欠佳[2]。为此,本文通过探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临床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从本院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随机抽选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给予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康复训练,两组各25例。其中,在对照组的25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72岁,均值(52.37±3.24)岁;在实验组的25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最小年龄37岁,最大年龄73岁,均值(52.42±3.33)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其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翻身训练、步行训练、关节活动训练以及肢体摆放训练等,每日两次,每次30min。

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实验组给予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干预,即每周进行机器人康复训练,每周五次,每次20min,持续训练10周。速度(20-30)步/min,髋关节关节活动范围(0-25)°,肌张力灵敏度(280)NS。当患者的肌张力上升,同时机器人有所感应,则发出提醒,并指导患者停止运动30秒,之后,自动降低速度为2步/min。

1.3 观察指标

(1)康复效果,应用BBS(Berg平衡量表)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应用FMA(Fugl-Meyer评分法)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应用MBI(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三项评分的分值越高,其康复效果越好;(2)康复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n(%)]表示计数资料,用t/X²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

两组对比,在康复效果方面,干预前,两组各项康复指标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x±s

组别

例数

BBS评分(分)

FMA评分(分)

MBI评分(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实验组

25

20.65±3.43

47.68±5.28

20.87±3.67

30.27±4.52

28.42±5.12

82.74±5.52

对照组

25

20.62±3.38

34.08±3.14

20.82±3.58

25.87±2.43

28.38±5.09

64.45±4.33

t值

-

0.0311

11.069

0.048

4.287

0.027

13.035

P值

-

0.975

0.000

0.961

0.000

0.978

0.000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满意度

两组对比,在康复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满意度96.00%(24/25),对照组满意度76.00%(19/2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康复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实验组

25

20(80.00)

4(16.00)

1(4.00)

24(96.00)

对照组

25

16(64.00)

3(12.00)

6(24.00)

19(76.00)

χ2

-

-

-

-

4.152

P值

-

-

-

-

0.04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医疗技术的提升,在医疗机械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并广泛应用于康复训练中[3]。在康复训练中,康复机器人的应用,能帮助患者重建运动控制,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更快恢复,相较于以往的康复训练,能起到推动、改善的积极作用[4]

结果显示:在康复效果方面,干预后,实验组的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康复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满意度96.00%,对照组满意度76.0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应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铃,马颖,华永萍,等. 骨盆带控制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对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功能和步行效率的影响[J]. 实用老年医学,2022,36(7):706-709,714.

[2] 包译,朵强,张源芮,等. 下肢康复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37(8):1079-1083.

[3] 曲斯伟,朱琳,钱龙,等.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44(1):30-34.

[4] 黄悦,余洪俊,谭小丹,等. 运用步态分析系统评估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临床疗效[J]. 现代医药卫生,2022,38(24):4190-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