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技术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2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技术应用探讨

唐启樑

44010619670927183X

摘要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地震防灾逐渐成为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建筑领域,隔震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防震措施,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技术的应用意义以及应用策略,从而揭示隔震技术在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技术

引言:

建筑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然而,地震作为一种危害性强的自然灾害,常会摧毁建筑物结构,威胁大众的生命安全。基于此,在建筑设计中,有必要采用隔震技术,减缓地震作用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为人们营造出一个更为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显著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技术的应用意义

(一)可化解地震作用力的传递

地震产生的地震波,会通过建筑物的基础传递到整个结构,造成建筑物的振动和应力集中,从而引发破坏性事故[1]。而对隔震技术的应用,通过在建筑底部引入隔震装置,将地震作用力隔离开来,可使地震波无法直接传递到建筑物上部,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幅度,减少破坏风险。

(二)可提升建筑物的耐久性

隔震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结构的影响,减少结构的损伤程度,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往往容易发生倒塌事故,而通过使用隔震技术,能够使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逃生时间和避难机会。

二、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地基隔震

地基隔震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隔震策略,通过在建筑物的地基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可有效降低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结构的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的破坏。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能够隔离地震作用力,使地震波无法直接传递到建筑物的上部,从而减少地震引起的振动和应力集中。

实际应用中,隔震装置的常见形式包括减震橡胶垫和摆锤等。减震橡胶垫通常位于建筑物的地基与基础之间,具有优异的弹性特性,可以在地震时吸收和分散地震波的能量,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摆锤系统则可通过将建筑主体结构悬挂在隔震支架上,使建筑在地震时能够相对自由地摆动,有效减少地震作用力的传递。

整体看来,地基隔震不仅能够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还能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在地震中,地基隔震装置能够减少地震引起的应力集中,降低结构损伤的程度,从而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此外,地基隔震技术还能够降低地基沉降、倾斜等问题的发生几率,保持建筑的稳定性。

(二)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是一种适用于大跨度建筑的隔震策略,通过将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悬挂在隔震装置上,使其能够在地震时相对自由地摆动。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

在悬挂隔震系统中,建筑主体结构被悬挂在隔震支座上,可使用弹簧和阻尼器来吸收地震波的能量。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可以在隔震支座上进行相对自由的运动,从而减少地震作用力的传递,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这种策略尤其适用于体育馆等需要大跨度结构的建筑,能够有效保护其免受地震破坏。

然而,现阶段看来,对此种技术的应用,在设计、施工阶段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性,首先是技术成本较高,其次是该技术容易对建筑物的功能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当地发生地震的频率以及经济可行性,进行科学的定夺。

(三)基础隔震

在地震防灾领域,基础隔震技术被认为是提升高层建筑抗震能力的一项重要策略。这种隔震策略的核心思想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引入隔震装置,以减轻地震波传递到建筑结构的能量,从而有效降低地震引起的振动幅度,保护建筑物免受严重损害。

基础隔震装置通常包括隔震支座和减震器两种形式。隔震支座是一种能够使建筑在地震发生时相对自由地摆动的装置,其底部可以被设置为可移动的接触面,从而吸收并分散地震波的能量。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地震作用力的传递,以及结构受力的集中程度;另一种常见的基础隔震装置是减震器,它通常由弹簧、阻尼器等元件组成[2]。减震器通过其独特的材料和结构特性,在地震时能够吸收并耗散地震波的能量,从而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对这种装置的应用,使得建筑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地震产生的振动,有利于保护建筑的结构完整性。

整体看来,基础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有着极为显著的应用价值,这尤其体现于它能够减少地基的沉降和倾斜,从而保护建筑物的稳定性,这一优点使得基础隔震技术成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四)层间隔震

多层建筑在地震中,容易出现楼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发结构的共振现象,加剧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层间隔震技术应运而生。这种策略可通过在建筑物的不同楼层之间设置隔震装置,降低地震波传递的能量,从而有效减少楼层之间的振动传递,保护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

工程实践表明,隔震装置通常被装设在楼层之间的连接部位,常见的形式如层间减震橡胶支座,实际应用中,这些支座具有优异的弹性特性,可以在地震中吸收和分散地震波的能量,从而减少楼层之间的振动传递。层间隔震技术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建筑物的共振现象,避免振动能量在不同楼层之间反复传递,从而保护建筑的整体稳定性。通过在各个楼层之间设置这一装置,可将地震波均匀地分散在各层,降低结构应力,改善结构变形,显著规避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抗震措施,正逐渐在建筑结构设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化解地震作用力的传递,提升建筑物的耐久性,隔震技术为建筑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在未来,相信隔震技术在地震防灾领域将持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永胜.抗震概念设计在隔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砖瓦,2023(06):104-106.

[2]朱浩东.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关键要素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7):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