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推进法”,助力班级秩序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0
/ 2

“三步推进法”,助力班级秩序管理

周静梅

东莞市常平镇土塘小学 523000

班级规则是维护良好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级氛围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三步推进法”,助力班级秩序管理。

一、制定行为规则,推进学生反复练习

在班级秩序的建立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制定班级行为规则,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思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认同行为规则,并在反复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内化行为规则。

1.利用设想法制定班级行为规则教师根据班级秩序的内容,设想学生在这些秩序中的各个环节应该有怎样的表现,思老自己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把这些要求传递给学生,以制定出相应的行为规则。

例如室内课堂秩序中的上课环节,教师期待学生听到铃声赶快回到座位坐好,安静等待教师上课。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强调这条要求后,他们很容易做到。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或许很多教师如同本主题典型案例中的小张老师那样,喊破了喉咙的结果是仍然有许多学生在听到铃声后磨磨蹭蹭。因为许多学生对于“听到铃声迅速安静坐好”这个要求没有深刻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提出他们听得懂且易于做到的要求。例如,把这个要求变成行为规范的儿歌:“铃声响,教室静,手放平,脚放稳,身体直,向前看。”规则制定好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练习,也可以指定班干部或做得好的学生领读儿歌,引导学生根据儿歌内容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则。通过这样清晰的规则制定与反复的学习练习,学生很容易根据儿歌的内容,迅速安静坐好等待上课。

2.利用重点观察法制定班级规则在班级秩序的建立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观察学生不能遵守的秩序有哪些,探究这些秩序不被遵守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运用哪些新的规则或方法予以补救。例如,有的教师发现本班学生在课间或者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因为打闹而引发矛盾的现象。教师经过询问得知,学生之间用不友善的言语挑衅了对方,或是不经意的碰撞行为冒犯了对方而又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教师通过重点观察与思考,发现学生不能遵守秩序的背后存在着彼此之间不够友善、不会合理沟通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开展主题为“友善沟通”的教育活动,设置相应的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从而做到不嘲笑他人,不挑衅他人。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沟通的规则:当受到挑衅与冒犯,每个人都应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被嘲笑时,应大声地说:“你这样说话不文明,我很难过。”被碰了一下或被踩了一脚时,应直接向对方说:“你碰(踩)到我了,我很

痛。”

3.在反复练习中内化班级规则

制定班级规则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晓规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用手机记录下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回放给学生看,并就此开展讨论,从而引发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或对规则进行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修改。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不仅要讲解规则及制定规则的原因,还要对相关规则进行反复训练。例如,在课堂中训练运用手势组织教学,站队要做到“快、静、齐”时,教师要记录学生在每次练习中的行为情况,及时反馈,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要求并再次练习。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反复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并践行班级规则。

二、巧用评价制度,推进具体指导方法

根据班级规则,教师可以制定学生喜爱的奖励评价制度,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及时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班级良好秩序的建立。

1.制定奖励评价制度

制定班级奖励评价制度,既可以以学生个体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高年级的学生通常开始更加注重同伴的看法,因此更适合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奖励评价制度。

奖励评价制度应易于操作,并且有针对制度的及时反馈,应定期更新奖励规则和形式,从而吸引学生更积极地参与。

例如,低年级教师非常适合随身携带小印章,让学生每节课在课桌上都准备好评价本,及时根据学生遵守秩弃的情况,存评价本相应的位置为学生盖上小印章。以此强化学生的优秀行为,并引导更多的学生向表现好的同学学习。每周根据小印章的情况,表扬与既往相比进步最大的学生和小组中表现最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在遵守规则比较吃力的学生之间开展争获小印章的比赛,根据奖励规则采用小喜报等方式对优胜者予以奖励。

2.对学生行为进行具体指导

有些时候,学生在理念上理解和认可了班级规则,但是在行为层面还不能完全做到,需要在真实的生活、学习环境中获得具体的指导才能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刚刚入学的小力总是不能遵守课间秩序,在楼道里飞快地奔跑,经常撞到其他同学,老师提醒他多次却收效甚微。这一次,小力又在楼道里奔跑,执勤老师截住他问:“你知道在楼道里行走的要求吗?”“知道,轻声快步靠右行。”老师接着问:“你是这样做的吗?”小力低着头不言语。“这样吧,老师邀请你当志愿者,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好吗?”于是,小力陪着老师在楼道里执勤。在执勤的过程中,老师问道:“你看到其他同学是怎么做的了吗?你也能像他们一样做,对吗?”老师还鼓励小力:“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不到,没关系,我们在这里多观察一下其他同学,向他们好好学习一下。”几次以后,小力说:“老师,我可就做到了。”之后,小力的行为果真有了改进。

三、运用积极暗示,推进学生的良好行为

1.利用积极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

积极的教育通过正面的强化,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积极的教育,既可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知道应该怎样做,也可以减少教师的焦虑情绪,增进师生的关系。例如,当教师看到学生在早自习上没有按照要求读书,而是在说话、发呆,甚至有离开座位等情况时,如果教师马上批评学生,既会耽误早读的时间,也会影响师生早晨乃至之后的情绪。此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请大家安静,马上拿出课本,开始读书。我们早自习的要求是什么,大家一起来说一遍。”通过这样积极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对早自习的要求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2.利用积极的评价,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

积极的评价既可以在组织班级群体学习与活动时运用,也可以在建立班级秩序过程中针对亟待提高的学生个体运用。

在班级群体中此类运用最多的应属低年级班级,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需要教师经常组织课堂纪律,如果任课教师讲一会儿就停下来,再到一大通课堂常规要求,这样无形中就打断了教学的连续性,课堂教学与建立秩序的效果都较差。但如果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强、课堂参与度高的特点,利用积极的评价,就可以生成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资源。例如,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许多学生都想发言,但教师发现班级中有的学生开始开小差了,此时不必停下来说“请某某等同学身体坐直”,而只需说:“我想邀请一名坐姿最端正、举手最规范的同学发言。”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话,一定会马上坐好并按要求举手。低年级教师应善于总结和运用这些方法,从而创建良好的班级学习与活动秩序。

班级规则是维护良好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级氛围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使用以上三种推进方法进行管理,但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级和中高年级教师在对这三种方法的具体运用上存在差异。由于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又对校园生活不熟悉,因此在低年级班级秩序的建立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更具体、明确。而中高年级学生的心智发育较为成熟,且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秩序的建立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