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病理检查的小知识

/ 2

免疫病理检查的小知识

高杰,甘中华,王洪飞,(通讯作者)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泸州 646000

要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治疗,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是关键,而病理诊断工作与多种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如胚胎学、细胞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相关知识的形成与集合逐步形成了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医学学科。免疫病理检查措施是通过对病人的病理组织进行获取,此后经过相应的处置之后,对样本之中的抗原物质进行定位并分析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即可比较有效和准确地实现对相关疾病的诊断,进而实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1 免疫组化介绍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是当前进行各类疾病临床诊断过程中极为关键的技术类型,如果没有进行免疫组化的开展,则将导致大量的疾病无法得到确切的诊断,而病人的治疗工作也会受到有影响甚至是延误,对病人的健康极为不利。免疫组化已经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在近些年来该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之中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成为了鉴定组织和细胞之中蛋白质、多肽和碳水化合物分子的重要手段。但是免疫组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免疫组化试剂和方法的选择与规范问题,会对实际的结果形成巨大的影响。组织化学的本质是利用化学反应过程,对相应组织之中特定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的形态学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对抗体与所识别的组织或细胞中的抗原成分特异性进行结合,来达到鉴定的效果。通常而言,在实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两个要素,即需要对识别的组织或细胞之中的相关抗原成分的抗体,以及标记于抗体上的示踪剂进行把握。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用于作为示踪剂的分子一般为酶分子、荧光素分子、重金属原子等。

2 组织样本的获取及固定

在采取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需要首先进行对样本的获取,该过程中必须针对实验或者病理检查的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组织部位获取材料,同时完成获取之后还需要将其修整成为适当的大小、厚度的组织块。此后工作人员需要将其进行脱水,从而形成合格的病理诊断样本。在组织块的切取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保证相应的组织块能够确定病变的性质,有鉴于此必然需要选取具有较强代表性的病灶位置或者肿瘤进行切取。同时相关的组织块还必须能够确定病灶或肿瘤与周边组织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了对病人的肿瘤是否出现浸润情况,在进行样本获取的时候应当分别切取病灶或肿瘤边缘及其与周边正常组织交界的位置。当完成对组织样本的获取之后,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固定。固定的本质是,当组织在离开人体之后,其形态和性质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出现改变,而固定措施就是要确保其细胞质中的各类物质,能够在后续的过程中保持接近其存活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够为后续的各类诊断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恰当的固定措施也能够对组织硬度形成增加,进而有利于进行制片,为后续的观察奠定良好基础。在固定方法选择方面,常见的措施包括如下几项:①浸入法。浸入法是当前进行样本固定的最常见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将样本完全浸入到固定液之中,一般来说固定液的数量应当是样本体积的10倍以上,同时固定过程中需要确保容器保持密封状态,并避免样本与容器壁紧贴;②注射或灌注法。注射与灌注法在应用过程中是通过将固定液注入到样本的血管或者其他管道之中,从而实现对整个组织样本进行固定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应用的时候,一般是针对体积相对较大的样本进行使用;③微波固定法。微波固定法在实际工作之中也比较常见,该过程中需要对温度进行准确把握,通常而言需要灾58℃的温度下进行,所使用的介质通常为生理盐水或者甲醛溶液;④蒸汽固定法。该方法主要针对存在可溶性物质的组织样本,如血液、细胞涂片等,在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3 固定液的选择及检查方法

常见的固定液包括醛类、醇类、汞类和苦味酸盐类等。醛类固定液一般为甲醛、戊二醛等。甲醛在应用过程中可以让组织细胞之中的蛋白质内形成交联,避免蛋白质的结构受到破坏,有助于对组织细胞抗原性形成保存。而戊二醛则通常应用于电镜标本的固定,这种方法固定速度比较快,可以保留细胞核的微小结构。醇类则一般为甲醇和乙醇,这两种物质均可以作为免疫组化过程中的固定液,乙醇在应用的时候可以让组织脱水、收缩和硬化。当然,醇类在应用过程中也能够对组织之中的血色素和其他色素进行损害,从而增强观测的有效性。汞类则主要为氧化汞,该物质能够促使蛋白质沉淀,从而起到固定作用,但同时其对于类脂和碳水化合物则没有固定效果。苦味酸盐也是一种常用的固定液,应用之后可以让细胞组织的大小出现明显的收缩。而样本的检测方法则包括直接免疫荧光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盐裂皮肤免疫荧光法等。直接荧光法在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再对标本完成处理、染色等工作之后,将其放置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从而实现诊断过程。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整体操作的简便性较强,诊断的特异性较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相对较少。简介荧光法则是将特异性抗体与样本之中的抗原进行反应,在此基础上,应用荧光素标记之前的复合物之中的第一抗体使之与荧光素结合,通过这种方法处理之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依托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未知抗体或者抗原进行检测,在应用过程中相关手段一般比较适合于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流感和狂犬病等进行有效的诊断。盐裂皮肤免疫荧光法则是通过对病人的皮肤样本进行获取,将其固定和处理之后进行诊断的方法。免疫组化诊断措施在应用过程中有助于对病人的微小病灶、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和细胞类型等进行确定,整体而言该技术在当前的医学诊断过程中具有的作用较强,对于病人的治疗而言意义重大。

结语:

    综上所述,免疫组织化学是当前临床病理诊断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诊断技术,现阶段其在我国的各级医院之中已经广泛开展,且从实际应用结果来看也表现出比较良好的效果。在后续工作之中相关单位和人员需要进行对免疫组化发的进一步规范和认识,以确保其价值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