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区水土保持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8
/ 2

水利工程施工区水土保持措施研究

陈志军

湖南省衡东县水土保持事务中心 湖南衡阳421400

摘要:我国水利工程和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水土保持是主要工作。水土流失问题会造成严重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事故,不仅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也会制约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结合水土流失问题的影响因素而言,主要是在地表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出现的地表土壤破坏、岩石本身破坏和母质破坏等方面,需要通过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处理。结合水利工程而言,可以满足地区人民的生活发展需要,但实际施工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存在水土流失风险,容易导致泥石流等地质问题出现。因此,有必要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做好生态修复技术。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引言

水土保持的根本任务是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即对当前存在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对存在水土流失潜在危害的区域进行预防保护。由此可确定,水土保持空间管控的范围就是存在水土流失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区域。我国水土流失类型多、分布广、土壤侵蚀强度及危害程度差异极大,对国家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影响也不同,需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科学分区、因地制宜、分类管控。水土流失一般分为自然水土流失和人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空间管控也主要体现在自然水土流失管控和人为水土流失管控两个方面。水土保持率是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和自然禀赋水土保持功能在空间尺度的综合体现,也是水利行业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的唯一指标。以目标为导向,对标各阶段水土保持率目标值,是水土保持空间管控的重要内容。

1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具体表现在水资源流失,致使土壤养分流失,影响到植被正常生长。很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的区域,在雨季强降水情况下,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较高,不同程度上制约生产和发展。此外,水土流失也会影响到水库、沟渠建设,有大量泥土淤泥存在,不仅影响到水利工程储水功能正常使用,还会破坏水环境,产生连锁反应。除此之外,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养殖等功能,如果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将会导致沟渠大量泥沙淤积,影响到水利工程积极效应发挥,并且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水利工程实际使用寿命。所以,后期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展现出应有的效应,不得不增加资金投入解决问题,导致水利工程总体建设成本增加。

2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实践应用

2.1合理选择水土保持措施

合理选择水土保持措施是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结构效应研究的第一步。首先,需要充分考虑小流域的自然环境、土地利用方式、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最适合该地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其次,应该选择多种水土保持措施进行组合应用,充分利用各种措施的优势,提高水土保持效果。再次,应该综合考虑水土保持措施的成本、效益、可行性等因素,选择最经济、实用、可持续的措施。针对不同的小流域,应该采取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例如,对于山区小流域,应该优先考虑植被恢复和退耕还林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保水保肥能力;对于平原小流域,应该优先考虑草本植物覆盖和堤防建设等措施,降低水土流失率,防止农田受淹。

2.2明确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和保护标准

为确保新标准真正落地,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质量,有必要明确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和保护标准。从措施体系构建过程中,无论是参与项目施工单位,还是水土保持责任主体都应该将此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水土保持过程中如果只采用单一措施,难免会影响水土保持效果。需要针对防治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体系,在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都要有具体的防治目标和防治措施。在防治过程中要结合工程建设需求采取科学的配置防治措施,既要符合本地区自然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也要与项目工程实施的整体布局和施工计划有效衔接。特别是在后续施工和验收阶段,监理单位要主动负责,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的相关要求保护现有的措施体系,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价值和作用。从水土保持保护标准层面看,要明确水土保持工程级别和相关技术标准。

2.3边坡修复技术

边坡修复技术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技术,既有柔性防治的特点,又有刚性防治的特点,可以在柔刚互补下,提高生态修复效果,更好地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美化边坡。在实际对边坡修复技术进行应用时,可供选择的方法较多,有点穴挖沟法、槽沟复绿法、搭台支网法、沟道植生法、喷混植生法、阶梯复绿法、筑槽植生法和种基盘复绿法等,需要基于实际的边坡破坏形式和岩体结构进行选择。结合点穴挖沟法,该技术可以用于75°以上且存在张裂变形与层状结构的岩质边坡中,在这类边坡具有凹凸不平和岩石结构较差的特点下,存在较多的岩壁裂痕。点穴挖沟法的使用需要结合坡面的岩穴分布、凹陷突起,在做好位置挖掘后进行植物栽培,不过要关注挖穴后需加入一定的水分、土壤和养料,以确保植物有效生长。

2.4多元投入、统筹实施机制

坚持国家和地方共同投入、政府财政预算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办法,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水土保持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打破等、靠、要的固化思维,不仅要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政府的各类项目资金,而且在上级相关政策支持下,积极扩大本级政府水土保持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同时探索吸引社会力量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路径。各级政府应强化统一组织实施,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围绕水土保持空间管控目标和任务,主动谋划全域力量,积极统筹整合各部门项目和社会力量,形成水土保持投入合力,实现水土保持规模化、系统化管控,最大化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2.5加强水土保持监测

不同区域地质条件不同,水土流失问题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为了确保水土保持方案充分契合实际情况,相关人员要做好水土保持各项指标监测,将收集的信息分析处理,明确水利工程施工中具体发生水土流失的环节,调整水土保持方案内容,同施工条件保持一致性。水土保持指标监测过程中,充分考量地质条件、土质条件以及施工要求等各项指标,依托于实际情况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监测,建立信息化平台,并联合人工监测方式来收集和整理数据信息,提升数据信息处理效率和共享速度,为水土保持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坚实保障。

2.6加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力度

1)优化设计方案。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庞大,不同地区的水条件也不一样,在水土流失方面,地区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必须根据本地区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制定修复方案,结合本地区特点和修复技术,保证修复方案设计和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水土流失类型不同,在生态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合理引入科技手段,依据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治理的价值和作用,让乔木、灌木、草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和优势,构建分层生态系统,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建立管理制度,使管理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优化雨季水土保持,保证其合理性。2)加强机制,增加投入。水土保持工作关系国计民生,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资金支持。很长一段时间,水利工程建设中,忽视水土流失控制,水土保持投入有限。水利建设项目立项,应将水土流失防治费纳入项目预算,专款专用,确保专款和水土保持工作经费充足,必须专款专用。

结语

水利建设施工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引导工作,还要优化规划设计,规范施工流程,加强施工管理,完善评估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创造有利条件,实现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英.浅谈如何做好农田水利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J].现代研究,2022,28(07):21-23.

[2]靳成斌.水利建设中水土保持的作用及措施——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J].科技与信息,2022(10):41-43.

[3]余倩.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保持工作研究——以蛟溪排灌站拆除重建项目为例[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2,5(0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