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箱梁第二体系计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8
/ 1

钢箱梁第二体系计算分析

陈志星

中都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  510075

摘要:本文以广州某快速路匝道钢箱梁桥为例,采用Mida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单梁模型和梁格模型,对钢箱梁常用的第二体系简化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不同计算模型下应力分布和应力大小等结果,以期比较得出钢箱梁第二体系计算的简化方法,并能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工程参考。

关键词:钢箱梁;第二体系;单肋模型;梁格模型;

0 引言

钢箱梁具有材料利用率高、结构自重轻、抗弯和抗扭刚度大、施工快速方便和便于养护等优点,因此大范围应用于城市桥梁和快速公路桥梁的建设。但由于钢箱梁属于薄壁结构,其在整体荷载、局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行为非常复杂。若在设计中采用板壳单元模拟整个桥梁模型,从而得出其内力和应力是效率很低的方法。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设计者为了简便、高效的分析钢箱梁桥的安全性,通常将其内力分析分为三个体系计算——第一体系(主梁体系),采用纵向梁单元模拟计算;第二体系,由纵肋、横肋和桥面板组成的桥面结构体系;第三体系(面板体系),通常用于疲劳验算。由于第二体系为多次超静定结构,实际计算时通常采用单肋模型和等效格子梁法进行简化分析。本文以广州某快速路钢箱梁匝道进行分析。

1 工程概况

该匝道桥为跨径(48.5+49)米的单箱三室钢箱梁桥,梁高为2.2米,桥宽为10.4米,其中钢箱梁顶板宽10.1米,翼缘板长1.73米,底板宽5.76米。腹板全桥等厚设计为16mm,钢箱梁跨中顶底板厚16mm,在距中横隔约1/5跨径处,顶底板分别加厚到20mm,中横隔及端横隔范围内顶底板采用25mm厚钢板。考虑到该匝道桥曲率半径小于300m,为方便施工,顶板、底板及悬臂纵向加劲肋均采用I肋截面,板厚16mm,高度180mm,间距250~330mm。腹板在下翼板与腹板交界处及距离梁顶、底板约四~五分之一处均设置了I肋加强,以防止腹板局部失稳,I肋板厚16mm,高度160mm。钢箱梁横断面如下图所示:

1 钢箱梁横断面图

2 模型建立

本文将通过建立单肋模型和整体模型,两种有限元模型对钢箱梁的第二体系进行模拟分析。其中,整体模型采用梁格体系,将桥面板根据纵加劲肋或横隔板按有效宽度纵横向分割,在纵向腹板处施加边界。单肋模型就是纵向加劲肋附带一块一定横向宽度顶板厚度的模式,在隔壁位置设置边界。钢箱梁第二体系单肋模型和梁格模型,如图2所示。

(a)梁格模型                          (b)单肋模型

2 第二体系计算模型

3  计算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单肋模型与梁格模型计算所得跨中顶板最大压应力分别为15.6MPa和13.5MPa,数值差异较小,约为16%。单肋模型与整体模型计算所得跨中底板最大拉应力分别为55.1MPa和34.5MPa,差异较大,约为60%。该结果可能由于单梁模型忽略横向相邻构件的相互作用,而在梁格模型中相邻构件在一定程度下提供了约束,使得梁格模型中整体应力结果小于单梁模型。

1 整体模型和单肋模型第二体系应力结构

项目

顶板

底板

最大拉应力(MPa)

最大压应力(MPa)

最大拉应力(MPa)

最大压应力(MPa)

单肋模型

13.5

-15.6

55.1

-47.7

梁格模型

13.4

-13.5

34.5

-35.9

4 结语

       通过建立单肋模型和梁格模型,对钢箱梁桥的第二体系进行计算分析,可得单肋模型得出的应力结果均大于梁格模型。由于单肋模型结构简单和计算简便,且结果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可作为结构安全富余。综上所述,考虑到实际工程设计的便捷性、安全性等因素,在工程设计中利用单肋模型对钢箱梁第二体系计算更为方便。

参考文献:

[1] 贾高炯. 钢箱梁桥设计[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6.

[2]吴冲. 现代钢桥[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3]范立础. 桥梁工程.上册[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