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抗阳性导致交叉配血次测不合对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5
/ 1

直抗阳性导致交叉配血次测不合对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影响分析

邱巾纯,韩滨阳

吉林市中心医院 132001

摘要目的:分析直抗阳性导致交叉配血次测不合对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21.3-2023.2月,2年内接受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的95例溶血性贫血患者,根据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和试验组(48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抗阳性导致交叉配血次测不合对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无明显影响,交叉配血不合输血仍然可以选择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

关键字】直抗阳性;交叉配血;溶血性贫血;洗涤红细胞输注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被破坏导致的血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引起的一系列贫血症状。红细胞先天异常造成红细胞膜的缺陷,导致红细胞容易被破坏,或是红细胞表面存在抗原,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通过吞噬细胞将红细胞破坏,另外还有可能其他因素破坏引起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确诊溶血性贫血应根据病因及时进行对症治疗,给予激素治疗的同时,适量补充碳酸氢钠液、维生素E等,当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应考虑输血或成分输血。红细胞输注是治疗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措施,但可能面临直抗阳性导致交叉配血次测不合的问题,应明确这一情况治疗的效果[1]。本研究中,即分析了直抗阳性导致交叉配血次测不合对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影响果,具体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于2021.3-2023.2月,2年内接受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的95例溶血性贫血患者,根据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龄41.54±3.63岁,平均病程1.26±0.17月)和试验组(48例,男22例,女26例,平均年龄41.57±3.64岁,平均病程1.29±0.18月)。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将洗涤红细胞加入生理盐水调节,每次输注2U,输注24小时后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需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价。有效:血红蛋白上升,贫血症状改善;无效:病情未好转或加重,治疗有效率=有效/所有患者×100%。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2%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1.25%(39/48)与对照组91.49%(43/47)相比,x2=2.108,P=0.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8%(7/48)与对照组6.38%(3/47)相比,x2=1.696,P=0.1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溶血性贫血会导致机体的血液供应障碍,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可能引起胆红素增高诱发黄疸,甚至出现脾功能亢进、肝功能损害、急性肾衰竭等情况。重症贫血会对多脏器造成损伤,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不能及时明显诊断进行治疗,可能会威胁生命安全。

溶血性贫血对健康危害大,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必要时采取输血治疗。直抗阳性是输血检验可能出现的情况,其中主要是影响次侧配血,直抗阳性导致交叉配血次测不合是否要拒绝输血,需要更多的数据作为支撑[2-3]。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接受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后,病情都有一定改善,对比两组的疗效发现,没有明显差异,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说明溶血性贫血患者直抗阳性导致交叉配血次测不合接受洗涤红细胞输注不会明显影响效果[4]

综上所述,直抗阳性导致交叉配血次测不合对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疗效无明显影响,交叉配血不合输血仍然可以选择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

参考文献

[1]田华,杨维旭. 249例直抗阳性的原因分析及输血对策[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06):101-104.

[2]宋倩,马怡然. 自身抗体阳性致配血不相合红细胞输注疗效分析[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22,24(05):588-591.

[3]王中正. 自身抗体类型与输注红细胞制剂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疗效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13):1117-1120.

[4]李云. 自身抗体和红细胞输注方式对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效果影响[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0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