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在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1
/ 2

院前急救在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张玉岗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模式的急救效果。方法:选取20221月-20231收治院前急救的脑卒中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院前急救。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急救效果、神经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呼救到院前急救时间、呼救到接受专业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致残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Barthel评分均升高,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经过院前初步急救能够明显缩短患者入院后急诊处置的用时,尽早开始专科治疗,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院前急救脑卒中救治

引言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大脑特定区域供血中断之后发生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院前急救是目前临床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院前判断失误,延长急救手臂,使急救开始于院前,增加危重患者到达医院接受治疗的机会;减少患者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提高救治的效果。本次研究以通过急救中心送往医院就诊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内接诊后病情随访结果,分析研究脑卒中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院前急救脑卒中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3~78岁,平均(64.16±5.28)岁;缺血性脑卒中30例,出血性脑卒中10例。观察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54~78岁,平均(65.64±5.47)岁;缺血性脑卒中31例,出血性脑卒中9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院前急救,具体如下:

(1)急救调度在接到求救电话后立即派遣救护车前往,同时根据MPDS关键问题询问指向为呼救者提供医生到达现场前急救指导;(2)接到急救派遣的急救单元在驶往现场的途中即与现场人员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接替急救调度根据患者情况作出进一步急救指导;(3)急救单元到达现场后采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利用FAST评分、格拉斯评分等评估方法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4)诊断确立后根据AHA指南要求现场行血糖检测,清理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开通静脉通道,检测血氧饱和度,根据脉氧浓度(SpO2≤92%~94%)吸氧,对合并高血压患者按照脑卒中诊疗指南中处置原则给予适当降压处理;(5)对脑疝、消化道出血、急性呼吸衰竭、呼吸心跳停止等急性并发症现场处置;(6)待患者病情稳定具备转送条件时转送患者至救护车上,以侧头卧位转送,途中持续监护;(7)向目标医院预警,通报患者情况,让目标医院急诊科做好接诊准备。

1.3观察指标

①急救时间:包括呼救到院前急救时间、呼救到接受专业救治时间、住院时间。②统计死亡率与致残率。③神经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分值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④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能力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急救时间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呼救到院前急救时间、呼救到接受专业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急救时间比较(x±s)

2.2两组急救效果比较:观察组致残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急救效果比较[n(%)]

2.3两组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Barthel评分均升高,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NIHSS、Barthel评分比较(x±s,分)

3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急症,由于大脑缺血或出血致病,发病较为突然,病情变化复杂,有较高的致残及病亡占比。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多以溶栓、血管内取栓等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够快速使阻塞的血管再通,改善缺血脑组织供氧,从而有效遏制疾病进展,但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要求较为严格,在发病后的3.0~4.5h如不能使损伤部位血管再通,则损伤脑组织的半暗带区将进展为暗带,失去被拯救的机会。对于发生于院外的急危重症,院前急救无疑是重要的抢救手段,是这部分患者成功存活至医院接受救治的保障。脑卒中院前急救的重要性,证明早期医疗干预可为患者争取急救时间,提高生存率及良性预后。而其功能损害两组无明显差异亦表明一旦神经系统损伤形成,其完全恢复的可能性不大。因未做伤残程度评价,故无法证实经院前急救病例与未经院前急救对功能损害程度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脑卒中患者的抢救过程中,院前急救的应用能够明显缩短急诊处置用时,尽早进行专科治疗,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易聪.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12):124-125.

[2]高新.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1):221-222.

[3]杨凯.脑卒中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07):140.

[4]刘吉敏.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