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哈欠”式的呼吸方法在歌唱中的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9
/ 2

“打哈欠”式的呼吸方法在歌唱中的运用分析

郝海军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汉兴小学  江苏徐州  221600

【摘要】歌唱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影响歌唱的两大因素,那就是声音的调整和气息的训练,后者更可以说是歌唱的灵魂所在。因此,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传授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就成了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之一,而其中最容易掌握的就是“打哈欠”式呼吸方法。本文在简单阐述了“打哈欠”式呼吸方法的概念之后,就其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打哈欠”式呼吸  小学音乐  歌唱教学  运用策略

引言

在日常的聊天谈话状态下,人们的呼吸平顺自然,口中的腔体和喉头位置也处于放松状态,但这种状态是无法满足歌唱需求的。而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作为歌唱初学者的小学生常常会出现喉头无法闭合的情况,从而导致发出的声音并不稳定,甚至出现破音,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让小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喉头、调节自己的共鸣腔,让自己的气息变得更加流畅,“打哈欠”式呼吸方法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气息调节方式,利用的就是人在打哈欠时与胸腹联合式呼吸产生的巧妙联系,非常值得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时加以分析和运用。

一、“打哈欠”式呼吸方法

生活中,人总是在犯困时会不由自主地打哈欠,主要就是血液中的氧浓度降低,人体开启了保护机制,所以人们对于打哈欠的第一认知,就是这是身体困倦的警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人在打哈欠时的呼吸方式与声乐界公认的权威呼吸方式——胸腹联合式呼吸有着非常巧妙的联系,虽然两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但生活中的打哈欠状态仍旧为歌唱中的“打哈欠”式呼吸方法提供了改进方向。

生活中的打哈欠是一种生理反应,并以吸气状态为主,且吸气时过于放松又过快,因此往往无法节制;后者则是以呼气状态为主,需要人体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利用自主意志来控制自己的呼吸方式,因此往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两者的气息流动方向是相反的。而在歌唱时运用“打哈欠”式呼吸方法,学生首先要找到“打哈欠”的状态,充分调动自己的发声器官,打开自己的口腔、咽喉,上颚抬起、下颚放松,让各个歌唱腔体都能够得到舒展,最终形成一个气息能够顺利流通的“管道”——共鸣腔体。与此同时,口、鼻等呼吸器官也会吸进去一部分气息,这一部分气息最后会通过声音的方式发出去,如此就完成了歌唱时需要的“打哈欠”式呼吸。

二、“打哈欠”式呼吸方法在歌唱中的运用

(一)在单独呼吸训练中的应用

古者有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强调的就是在歌唱过程中气息的重要性,歌唱者需要在进行发声练习之前,进行针对性的呼吸训练,而这种呼吸方式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打哈欠”式呼吸。歌唱时的“打哈欠”与日常生活中的打哈欠明显是有一定区别的,平日里的打哈欠属于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应,具有盲目性、缺乏控制性,吸气时过于放松,呼气时又过快,因此会导致气息不均、发声受阻,而歌唱时的“打哈欠”则是一种可自主调控的呼吸训练方式,是发声前的准备阶段,可以帮助歌唱者在歌唱之前调整气息、校对音准、放松状态和心情,为此歌唱者需要放松下巴、放低喉结(但不能低过喉头),让整个咽喉产生向四周扩张的感觉,为气息的流动打开通道,也为歌唱前的发声做足准备。

(二)在起声练习中的应用

起声练习是关乎到歌唱时能否正常发出声音,而起声练习的方法是否正确就尤为重要。在此项练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打哈欠”式的呼吸方法,放松口腔,喉结保持在最下面,防止喉结上提导致声音僵硬,并通过咽喉向四周扩张,找到发出声音的共鸣位置,且保持气息均匀,以免发声时气息过猛对声带造成冲击甚至是损伤。

(三)在低声区的发声练习中的应用

低声区的发声练习是歌唱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歌唱者的发声问题,通常来讲就是要求歌唱者能够在叹气状态下保持气息均匀,防止声带损伤。而使用“打哈欠”式呼吸方式进行练习时,歌唱者要像平日打哈欠一样放松舒适,找到打哈欠吸气时腔体内感觉凉凉的位置,然后运用声带的声音将咽腔扩张到最大,发出低声区的声音。或者依靠自主意志将自己的喉结放到最下面,但不低于喉头,抬起上颚,放松下颚和舌根,让整个口腔、咽腔全部打开,在喉部产生向四周扩张的感觉时,发出“啊”的声音,利用这种感觉去歌唱。

(四)在中声区的发声练习中的应用

小学生是声乐的初学者,教师在教授他们歌唱技巧和方法时,一定要遵循由浅至深、层层递进的原则,所以,在发声练习中,学生结束低声区发声练习之后,不能猛地跳跃到高声区发声练习,而是要自然过渡到中声区发声练习,为将来进行更高声区的发声练习奠定基础、积累经验。而在中声区的发声练习中运用“打哈欠”式呼吸方法,歌唱者就可以通过保持“哈欠”来放松自己的腔体和肌肉,自然张大嘴巴,放松下巴和舌根,同时为了保持音准和音质,歌唱者需要以“呼气”为主,均匀控制好自己的气息,让喉头稳定在歌唱的位置,打开歌唱的开关。

(五)在高声区的发声练习中的应用

高声区的发声训练对于初学声乐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不会真假音转换的他们经常会在唱高音时出现尖利、刺耳、嘶喊等错误情况,所以很多小学生在进行高声区发声练习时都会紧张、害怕,反而愈发容易导致声带僵化、发出破音。此时,学生在中声区发声训练中积累的“半打哈欠”经验就凸显出绝对的优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向着高声区发声练习的“大打哈欠”状态过渡,让打哈欠的状态随着音高的增加而增大,并精准地控制好尺度,发出想要的声音。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放松自己的身体,自然站立,打开自己的头腔、胸腔和咽腔,形成共鸣通道,并在打哈欠的状态下放松下巴和舌根,掌握好喉头的稳定位置,调动自己的兴奋情绪,控制自己的哈欠状态,将声音从后面打出来,体会并掌握这种感觉,然后在长期的发声训练中形成自然的歌唱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打哈欠”式呼吸方法是初学者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气息调节方式,教师可以将歌唱时学生需要掌握的抽象性、概念性、理论性的发声知识,以“打哈欠”的方式进行直观呈现、形象比喻,既能够增加声乐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够辅助学生以科学的方法来加深对声乐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歌唱水平。

参考文献:

[1]范英哲.把“打哈欠状态”融入歌唱表演中[J].当代音乐,2022(10):132-134.

[2]陈俊.“打哈欠”状态在歌唱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5(11):85.

[3]刘婷婷. 初探“打哈欠”式的呼吸方法在歌唱中的运用[D].西安音乐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