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3

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

邓招运

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第一幼儿园   

摘要: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当前孩子们必须要走过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幼小衔接"是一个关系到人全面发展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幼小衔接"也被视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幼小衔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探讨幼儿园幼小衔接问题也是对幼儿教育理论及实践进行探索的基础,并对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幼儿家长有现实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幼小衔接;教学

前言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当前孩子们必须要走过的一个重要成长阶段,也因此,幼小衔接成了当下社会的问题、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极其重视。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应该受到高度重视,而探讨幼儿园幼小衔接的问题需要从儿童视角出发,推进幼小衔接研究,理解幼儿在衔接中的经历与情感,并依据这一依据,正确地找出不足,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笔者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对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具体的策略,不管是对幼儿,还是幼儿家长以及教师与教育管理者,均有很大意义。既有助于教育工作者高效,科学的进行教育活动,还可以帮助幼儿家长建立正确理念,也能给幼儿平稳度过这一特殊阶段提供保障,最终达到助力幼儿更加平稳,健康的成长。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概述

(一)幼小衔接的概念

幼小衔接指的是在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临近教育阶段之间,教育中相互联系,是指孩子们从家庭生活进入学校学习环境所需要进行的一系列心理与生理方面的适应变化过程。幼小衔接既是儿童由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转变的教育过程,并且也是孩子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很重要的一次转折,为其成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正面作用。

(二)幼小衔接的意义

幼小衔接的意义一方面在于通过幼儿园适当的知识储备以及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幼儿在升入小学后,能够很快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幼小衔接能够使幼儿少依赖教师;从学习方式来看更好的去适应学习环境;从行为规范上看,能够不断的适应小学的学习强度;从社会结构上看,能够在班级中处理人际关系更恰当。从期望水平上看,也是能够满足家长的预期水平。科学地进行幼小衔接,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学习能力,包括日常行为习惯以及学习兴趣与能力等。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幼小衔接理解有误

当前,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存在着一些误区,以为送子女上学后,教育的职责与义务属于学校,所以不会主动投入到幼儿身心教育当中去,只注重儿童技能教育与知识储备,忽视儿童整体全面发展等。有些父母也有一些错误心理,对儿童学习成绩及短期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甚至还会用一些不科学的办法来教育子女,关注孩子们在短期内得到的进步与提高,却忽视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才能使儿童得到较好地成长。还有些父母可能急功近利,向儿童灌输某些超越他们年龄范围、接受能力强的知识内容。幼儿自身的年龄偏小,学习的过程可能有一定的压力与负担。除此之外,尽管当前要求零起点入学,但是许多父母觉得,孩子并没有事先学会写字和拼音,到了小学,作业的完成就更容易,错误片面的幼小衔接观念使一些家长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幼儿学习兴趣不高以及其他问题。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根据目前幼小衔接工作的发展现状,幼儿园阶段教育“小学化”趋势较为严重。“小学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共享幼儿园阶段部分小学知识内容,在幼儿园课堂中对小学阶段知识点的教育,还是通过小学形式进行学前教育。教师这一教育方式,不但忽略幼儿自身接受能力,又忽略了总体教育目标与教学方式。有些教师独立思考能力不足,教学过程中,甚至存在着照搬小学教育模式等问题,把小学部分教学要求与标准,直套到幼儿园阶段教育。许多幼儿园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以游戏活动为手段,但采用理论讲述。当教师教育幼儿时,也会为幼儿设定一些学习要求与学习标准,要求每个幼儿端正坐姿,什么都得听老师布置。老师们的宗旨就是要幼儿听话,但是这样不利于幼儿健康地发展,亦不利于随后幼小衔接教育的展开。同时,许多幼儿园都在实践中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双向性教育模式被忽视。由于幼小衔接教育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任务,因此许多教师对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不足。

(三)教师教学内容单一

教师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大纲进行,并且严格按照幼儿园或小学所设置的课程进行教学活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根据幼儿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等因素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但是在实践中,一些老师在布置教学活动时,看起来很有道理。这就会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甚至出现了很多不符合大纲规定的情况。多数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多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开设单纯的绘画及有关活动,而且有些幼儿园教学内容有长期反复,使幼儿学习兴趣渐减。因此,很多教师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但是这种做法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一些教师也是按照教学大纲来设计教学活动的,但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规划的教学活动未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另外,很多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导致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够广泛,有些内容虽然可以由教师安排幼儿去进行练习和观察,但是却无法让幼儿亲身体验,这就造成了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

三、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可行对策

(一)积极转变家长幼小衔接理念

父母方面,父母是教育子女的首要一环。笔者在实践中开展幼小衔接教育,认为不可以忽略父母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沟通,共同研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重点问题、具体开展模式与方法。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创新,学前儿童开始接触到更多新事物和知识,这就要求家长要充分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幼儿进一步入学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笔者常引导家长教育幼儿时,要正确掌握他们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真正立足于幼儿教育发展实际,切实搞好家庭和谐教育。由于儿童自身的认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比较低,因此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随着幼儿园阶段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量与难都在逐步加大,幼儿到了幼儿园阶段,学习上也有了一些压力。因此在这一阶段需要加强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身体机能,给孩子受挫机会,帮助小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和生活。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发现幼小科学衔接要以整体发展为视角,认识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确立正确衔接的观念与衔接思想,掌握幼儿身心发展实际,确保身心发展持续全面。同时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要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及时反馈信息并加以调整。对父母开展线上正面指导,有助于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幼儿园的领导层面,可在课堂上举办如何实施与入学准备有关的内容演讲,为幼儿家长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上提供更加科学的方式与准备工作。

(二)正确的幼儿园教育目标

必须完善幼小衔接问题,一是明确教育的目的,以设定目标为依据,促进幼小衔接问题。幼小衔接不能仅仅停留在学前与小学这两个不同时期之间的过渡性,而是站在幼儿全面发展的高度去观察,实现教育中幼儿可持续发展。在这一阶段,学习仅仅是其中的一方面,更要让孩子能拥有一个好心态,迎接未来的学习,有助于幼儿能从容面对学习中的变化因素,用正面态度对待人生中的变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学目标,在孩子幼小衔接的训练过程中,一以贯之,坚守教育初心。当教师改变特定教学措施时,均应以教学目标为行动的指南,围绕教学目标,联系现实情况,纠正自己教学行动。

二是知识储备得当。幼儿园的大班就已让幼儿接触拼音和写字了、简单加减法之类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储备应该是适当的,无法实现小学化的转变。父母在子女上学之前,可多与幼儿一起进行棋类游戏,拼图游戏等、智力迷宫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养成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并对听,说,读等能力作初步训练;对事先让儿童学一年级课本知识持反对态度。这就有些急功近利了,这种方法很容易使孩子在上了小学以后,觉得学习起来格外容易,所以才有了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课下做作业不够认真仔细、考试粗心等等,因此,对于幼儿的教育切记要杜绝小学化,要通过适当的知识储备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三)多元丰富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内容方面,必须严格执行政策,以及遵照教学大纲要求,制订与幼儿接受水平相适应的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和技能,也应该将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习技巧训练,要关注幼儿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把握能力。幼小衔接幼是要将幼儿所面临的知识难度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来降低,对于幼儿而言,其思维和认知方式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所以教师必须重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具体的知识通过更形象、更生动的方式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幼儿进行合作交流,如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与相互激励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重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例如组织一些社区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等,通过这些形式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可尝试让同学们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使幼儿在实践活动中能与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人士沟通,学会应对不同的问题,增强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等。

实践证明: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与小学附加的一环,幼小衔接期间,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必须依靠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教育应遵循儿童年龄特征,幼儿园与小学应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差异;小学教育要遵循小幼儿年龄特征。因此,幼小衔接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要兼顾儿童早期认知内容之间的关联,并且要顾及幼儿生理、情感态度及社会与其他有关内容的互相交融。这样才能使幼小衔接真正做到科学有效地开展下去,让幼小衔接更加顺畅顺利,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英.浅谈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7):167-169.

[2]卓燕平.“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育人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2(12):94-96.

[3]孙华.浅谈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24-125.

[4]孙可宁.“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小衔接问题研究——基于对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2020,19(12):104-108.

[5]张存芳,刘武.幼儿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方式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28):130-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