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以及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以及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

陈芯婷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碧海幼儿园   518102

[摘 要]

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并探究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本文分别从幼儿对新环境、陌生人及同伴的适应能力切入,深入探讨安全需要、情感依恋以及分配行为三种心理学因素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针对以上三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其中包括心理及物理环境的创设、多元人际感知的构建、互惠关系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指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幼儿对新环境、陌生人以及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1]]前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会长怀特曾言,儿童时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只有当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价值,才能从源头上重视并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2]]尽早对儿童的不当行为及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或矫正,不仅能使之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还能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受情感、性格、心理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改善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中的重要地位。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对新环境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

幼儿对新环境适应能力的心理学影响因素

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幼儿入园适应期。当幼儿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时,相对约束且讲求规则的集体生活使之感受到不安全因素威胁带来的无助感和恐惧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入园焦虑。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类型。[[3]]其中,生理及安全需要是其他高级需要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安全需要的暂时缺失是影响幼儿对新环境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培养幼儿对新环境适应能力的方法

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幼儿入园前后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及幼儿园的引导。因此,教师及家长对入学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教师来说,首当其冲的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满足其身心及情感发展的心理环境,对每位幼儿给予相同的关爱及关注,做到一视同仁。在家长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拥抱、亲吻脸颊、讲睡前故事等方式增强与幼儿的情感连接。其次,还应为幼儿营造温馨舒适的入园环境,比如运用音乐游戏活动与创设音乐环境来接纳新入园的幼儿,通过音乐帮助入园幼儿内心焦虑与不安,使负面情绪得到转移。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对陌生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

幼儿对陌生人适应能力的心理学影响因素

除了上述所说的新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幼儿在入园初期也还面临着需要在短期内接触大量陌生人的问题。依恋理论的创始人约翰·鲍尔比曾指出,一旦幼儿有能力将熟悉的事物和不熟悉的事物加以区分,在与熟悉的养护者分离时,幼儿本能地对陌生的面孔和环境感到恐惧,便会产生“陌生人焦虑”,具体体现在与陌生人接触时表现出恐惧和戒备反应。[3]而这种焦虑不仅会影响幼儿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使幼儿失去了许多有利于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活动机会。

培养幼儿对陌生人适应能力的方法

根据上文分析,造成幼儿产生“陌生人焦虑”的关键因素可归结为幼儿情感依恋的迁移障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长期由固定的人,例如由父母或保姆专人进行看护,尽可能扩大幼儿与外界人际交往的机会和范围。由于不同的看护者性格和社会兴趣水平均不尽相同,幼儿由多人看护能使之获得多元的人际感知。此外,家长和教师可通过带幼儿旅游、参加社会活动等方式,增加幼儿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对陌生人产生信任感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依恋迁移的前提是已与母亲形成了较为安全的亲子依恋,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更好地对外界的人、事、物产生心理依恋和交往倾向。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同伴交往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幼儿对同伴交往适应能力的心理学影响因素

当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面对朝夕相处的同伴,其对同伴的交往适应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由于幼儿会因为社会群体关系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分配行为,因此受分配行为的影响,对于那群被自己定义为内群体成员的人,幼儿常常会表现和释放出较高的亲社会行为。比如,在幼儿时期开始产生的性别意识,使得班里一部分孩子趋向于与同性别的孩子一起玩耍,本质上是这部分孩子在人际距离知觉上认为同一性别的孩子属于内群体成员,而不同性别的孩子属于外群体成员。

培养幼儿同伴交往适应能力的方法

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学前时期,幼儿的分配行为常常受互惠关系的影响。这种互惠关系也是导致幼儿在分配资源时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的原因之一。由此可推论,改善幼儿对同伴交往的适应性或交往能力的其中一种途径可狭义地理解为培养幼儿之间的互惠关系或幼儿自身的亲社会行为。教师及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创设丰富的合作与互惠情境,例如在幼儿生日会上创设匿名礼物交换环节、组织需多人合作的游戏,以此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公平分配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综上所述,影响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学因素是多元的,包括安全需要的暂时缺失、情感依恋的迁移障碍、幼儿的分配行为等。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学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可以通过创设满足幼儿身心及情感发展的心理和物质环境、正确处理亲子依恋问题、促进幼儿公平分配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等方式,从而对儿童的不当行为及心理问题实现早期干预或矫正,为其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洁.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探究[J].亚太教育,2022(24):177-180.

[2]韩丽华.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50-51.

[3]王璐.探析幼儿入园适应期问题出现的原因[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258-260.

[4]朱晓红.社会兴趣视角下的小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4):29-32.

[5]李玥博.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环境创设[J].第二课堂(D),2022(01):68-69.

[6]李祚山,陈雪.亲子依恋和人际距离知觉对幼儿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70-79.

[7]郭炀炀. 分配对象对4-6岁幼儿在合作和竞争情境中分配行为的影响[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20.

fb3e217377581e93b8f96f6ae9d01ef

 


[[1]] 张洁.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探究[J].亚太教育,2022(24):177-180.

[[2]] 韩丽华.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50-51.

[[3]] 王璐.探析幼儿入园适应期问题出现的原因[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25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