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3

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探讨

张静 ,张俊鹏

在职研究生

摘要企业的管理中,如果没有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就难以将员工的积极意识激发起来,甚至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是让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所以,在企业管理中,对于激励理论要合理运用。本论文针对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展开研究。激励理论是企业管理中必须掌握的理论之一,企业管理不仅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还需要大量理论知识的支持,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目前在企业的管理工作当中,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详细的劳动分配,但是企业员工实际的工作当中存在工作效率的差异,这导致实施激励工作的时候问题频发。

关键词激励理论;企业管理;运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激励的作用是将人的内在动机激发出来,使人对完成目标充满积极意识。当人对于完成工作的态度产生积极意识的时候,就会自主,以良好的心态行动起来。在企业管理中将激励理论应用得恰到好处,就要将激励理论与企业的管理实际相结合,将员工的积极意识激发起来,为企业做出贡献,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市场经济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

一、激励理论综述

1、需求型激励理论

需求型激励理论的核心为:考察企业员工的心理状态,了解员工的内心想法和需求,是对企业员工心理需求的具体分析。需求型激励通常被称为内容型激励,其存在两种著名的理论:第一种为马洛斯层次理论,第二种为赫兹伯格的保健双因素理论。马洛斯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人在当前的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会对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产生思考,进而逐渐达到更高层次的需求。赫兹伯格保健双因素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保健需求和激励需求,保健需求是人对基本需求的满足﹐无法激励人的工作积极性;而激励需求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2、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顾名思义,是多人工作过程的心理需求分析,其重视人在工作中的心理过程和实际行为的激励。其中较为著名的理论为弗鲁姆提出的期望效价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弗鲁姆的期望效价理论认为,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受到工作成功率和项目工作是否能满足人的需求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工作的积极性受到薪酬高低以及薪酬是否与自身工作能力相对应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3、修正型激励理论

修正型激励理论也就是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的修正,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斯金纳理论,其认为人在工作当中所出现的行为是激励的直观反映,如果激励是正确积极的,那么人在工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积极向上的,如果激励是消极的,那么人在工作中的行为则表现为消极情绪的泛滥,引发工作的不当行为。

二、企业管理中要建立激励机制

企业管理中要保证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就需要将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激励机制建立起来。激励机制的运行,在激励理论的应用中,就会作为激励目标。在激励机制运行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期望值充分考虑,对于激励理论的应用合理考虑。通常而言,当目标确定之后,员工的工作中就会有期望值,当员工获得成就之后,对自己的工作就会更有信心。当要实现新的目标的时候,就会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设定工作模式,不断地探索工作方式,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如果激励理论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即便目标设定了,员工面对目标也不会有勇气实现,没有真正意义地发挥激励效应。

三、企业管理中合理利用奖惩机制

虽然当前一些企业已经运行了薪酬机制,但是并没有从企业的发展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特别是薪酬管理方面,包括薪酬的考核以及根据考核结果的评价都存在着不公平性。员工在企业环境中,不仅是为了生存而工作,还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价值没有通过薪酬体现出来,就必然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影响员工正常能力的发挥。

企业对于员工的评价,仅仅从资历评价是不够的,要做到多方面综合评价。运用薪酬理论实施管理,运行薪酬机制,做到奖励和惩罚明确。对于有贡献的员工,要按照规定予以奖励。如果由于员工的失误给企业带来了损失,就要给员工一定的惩罚。此外,还要对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对于激励机制做出调整,确保激励理论发挥作用。

四、企业管理中要充分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

企业管理中,要对员工的物质需求予以满足。这部分满足主要是让员工有努力工作的机会,让员工通过努力获得一定的报酬,这成为了基本生活保障,也是企业管理的责任。员工在企业中工作,要获得更高的收入,就要对工作有积极意识,这就需要发挥激励理论的作用让员工有心理满足感。当员工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从被动积极工作转化为主动积极工作,随着员工的自主意识被激发起来,就会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发展建立关联性,让自己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也能更好地为企业做贡献。

企业管理中,为了保证激励理论合理运用并落实到位,就要重视员工的心理保障,诸如休假制度要积极落实,保险制度要不断完善,让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中工作更有保障,心里踏实。休假制度要积极落实,就要求企业要让员工有休假的权利,按照国家的劳动法规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将休假制度制定出来,并严格执行。比如,员工加班要给加班费,或者给员工补休的机会,让员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险制度要不断完善,让员工享受到应得的福利,让员工在企业中安心工作,避免人才流失。

五、企业管理中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

企业管理中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通常物质激励是重要的方法,可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还可以将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意识激发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仅仅是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员工的精神需求充分认识,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充分结合起来。

在一些企业中,激励理论没有得到灵活运用,导致激励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在员工管理上切实地发挥作用。由于激励机制的运用中缺乏激励效应,使得员工在工作中缺乏竞争意识,即便使用了奖励手段,员工也会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感激就不会产生积极效应,也不会有物质保障。

在应用激励理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员工的心理感受,其次是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满足员工所需要的,就可以将员工的潜在能力激发起来。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充分结合起来,让员工的劳动有所得,还要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提升员工的职业素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中,要从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对管理进行修正。企业的管理中,企业文化是重要的内容。企业文化的作用是激励员工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对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将激励理论在企业文化中体现出来,可以实现企业管理的战略升级,使得企业管理更加发挥时效性。

六、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运用存在的问题

1、激励内容单一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企业多以中企业为主,这些中小企业由于还未发展成熟,企业资金有限,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方式多以物质激励为主。这种激励方式是希望通过物质的奖励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没有对员工的心理需求进行真正的了解,物质奖励往往并不能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因而无法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精神需求是维持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单一地物质激励方法,无法全面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2、激励过程没有反馈

大部分企业在实施激励的过程当中,对激励前的状态十分重视,而对激励的过程并不是十分重视,不能具体了解员工在接受激励中的真实情况,会导致员工并不知道自己是因在哪一个方面优秀而得到嘉奖,并不能明确自身的优势所在。企业在实施激励手段的时候﹐激励过程的反馈也可以作为激励的方法,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激励过于短期化

国内的中小企业占比十分巨大,资金运转十分有限,发展较为缓慢,多采用较为保守的激励方法。当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的时候,采用一段时间的激励措施,或是定制一个短期的激励手段,往往在这一阶段当中员工之间会出现激烈的竞争,甚至会有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这虽然会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但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企业领导者对激励理论理解不透彻

我国企业领导者对激励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往往容易产生盲目激励,以及与员工沟通不善等问题。部分企业受山寨思想影响较大,在看到其他企业的激励机制获得成功后,将这些激励模式照搬到自己企业,忽视了企业以及员工的需求。激励机制是通过不断满足企业和员工需求的形式产生作用,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不一样的,管理苏任制正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企业和员工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分析,避免盲目激励的发生,发挥激励的积极作用,这样才算是对激励理论的正确应用。部分企业在激励过程中,忽视激励结果的反馈,造成了与员工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激励在企业管理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管理者观察分析开始,中间过程是激励行动,最终以激励行动的这研范束。员工反馈是十分重要的过程,直接影响着下一次激励的调整。当员工的反馈得不到企业的回应,员工会产生倦怠,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这样不仅激励的积极效果得不到发挥,还会产生反作用。

5、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

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激励理论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并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了激励机制,但其不完善地激励机制依旧无法充分发挥激励的积极作用。

不完善地激励机制无法精准地把握激励行为的最佳时机。企业在非最佳时机进行的激励行为,可能无法达到企业预期的激咖双tm且,在不恰当的时刻进行不适合的激励,极有可能削弱企业员工对奖惩的感知与重视,进而影响到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行,最终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不适当地激励程度也是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的一个方面。激励的程度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并不是程度越大,激励效果越好。无论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对于企业来说过量的激励与不足的激励都会对激励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产生反作用。其中,过量的激励会削弱员工对激励行为的敏感程度,不足地激励则不利于企业内部竞争氛围的营造。因此,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需要制定一个适当的激励程度。

七、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实际运用措施

1、提供心理保障.加强精神激励模式

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作的节奏也在逐渐加快,企业员工往往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例如,近几年富士康员工频繁出现跳楼事故,这预示着企业员工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十分巨大。企业在追求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员工的心理状态,采用适当的激励方法来保障员工的心理状态,主要方法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为员工设立全面的“五险一金”,让员工付出的劳动得到等价的回报,让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企业的休假制度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让员工在疲惫之后有时间进行修整﹐提高员工的幸福度﹔最后,丰富精神奖励方式,在为员工提供一定物质奖励的基础之上,还要丰富对员工的精神奖励,提高员工的精神面貌,避免精神崩溃的情况出现。

2、完善企业的薪酬制度

企业员工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得一定的报酬来维持生活的正常进行对此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薪酬制度,在拥有完善薪酬制度的前提之下,企业才可以正常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挖掘员工的积极潜能。在构建完善的薪酬制度时,需要了解公司的实际经营状态和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详细了解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能力,综合起来制定一套完整的薪酬制度﹐满足每一位员工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让员工可以积极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确保员工可以维持日常的生活。

在激励理论的运用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企业管理者的激励理论培训,员工的激励培训,以及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

管理者对激励理论的认识与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行。激励理论不断发展,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定期的激励理论培训获得最新的激励理论前沿动态,从而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对激励机制进行调整,使企业具备动态的,并不断优化的激励机制,最终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力。

员工的激励培训着重于培训员工了解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运行主体是员工,企业可以通过充分的上岗培训使员工了解企业具有自身特色的激励机制。相反,由于缺乏对激励机制应有的认识,部分优秀的员工即使遇到问题也不会积极寻求解决方式,最终影响工作积极性,甚至可能带来离职潮。

推动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企业激励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很多企业过于注重任务的传达与完成,而忽视了员工的反馈。员工的工作反馈直接反映了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需求。领导者忽视员工反馈,一味发布任务与进行激励,很可能导致盲目激励的结果。因此,企业有必要采取推动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定期的访谈会、员工的感想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反馈给上级管理者等等行动加强沟通。

3、恰当的批评指正

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手段分为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这两个方面,在具体的管理过程当中,要将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企业员工出现违反企业规则的情况时,要及时进行指正和批评,避免员工做出有损企业利益的不当行为,确保其他员工的工作效率不会下降。与此同时,公司高层和管理人员在对企业员工不当行为进行批评指正的时候,要使用适当的批评方式,要尊重员工的人格,不在公众场合进行批评,不给员工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惩罚机制不要过于极端,可以修正员工的行为,适当即可。

八、结语

激励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科学完善地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员工积极性以及企业竞争力等。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大,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培养,组建一支强大的企业团队是企业发展中首要的任务。除此之外,企业高层和管理人员还需要掌握激励理论的核心,使用正确的管理方法,确保未来企业可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最后,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规律和状况,使用科学合理的激励理论,从实际出发挖掘企业员工的潜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出发,全面提高企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晶.分析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生产力研究,2016(02):117~120.

[2]韩华忠.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7(05):207.

[3]石晶.分析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生产力研究,2016(02):117~120.

[4]庄鹏飞.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7):40~

41.

作者简介1:张静,1991年10月03日出生,女,2015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工程大学,籍贯:安徽省滁州市,现居北京。在职研究生专业是企业管理。

作者简介2:张俊鹏,男,1989年06月05日出生,201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籍贯:河北省邢台市,在职研究生专业: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