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3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

李晓瞳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作者简介:李晓瞳(1983-),女,汉,辽宁本溪人,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职称,正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新疆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JDSZK142)。

摘要: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方向,通过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够彻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方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保持了较高的统一性、方向性与互补性,这些共通的特性,能够加强育人质量,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同时能够不断优化育人内容,使二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关键词:意义探究;共性分析;协同育人探究

本文将首先分析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之后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的共同特点,并进一步探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方式,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质量。

一、意义探究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够不断提高高职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境界,满足我国对于高职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将针对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做出阐述。

(一)社会的根本需要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诉求,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实现学生专业进步与思想进步的重要育人方式。这种协同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对思政课程有更深刻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课程思政教育中思政元素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学生对与思政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所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教育方式,能够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

(二)是思政教育的根本需求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完全融入了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不实信息的困扰,容易侵蚀高职学生的理想与信念,使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偏差,所以面对这种问题,思政教育需要积极转变教育思路,迎合当代高职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需求,对教育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就是目前我国思政教育方面的一大创新,能够进一步加强高职思政教育质量,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正视思政教育开展的根本需求。同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十分契合的,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同时完成专业教学与思想教育两个目标,彻底改善了高职院校专业、思政教育联系不紧密的教学困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结合专业进行思政教育,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丰富了专业教学内容,使专业教学课堂充满生机,提高了学生对于专业课、思政教育的学习质量。所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根本需求,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改革的实践需求。

(三)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便可以达成。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针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等进行规范,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具个性化,这种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可以持续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在专业教学、职业规划等方面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意愿,要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导向,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同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方式。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共同性分析

通过前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分析中可以得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够满足我国对于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根本需求,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最好方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协同”,而“协同育人”则是建立在二者共同性之上的,所以下文将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同性。

(一)目标相同

高职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思政教学还是课程思政教育都是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的教育目标,二者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教育学生所产生的,所以二者从根本上没有任何分歧。其次二者在育人方面具有统一性,其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优秀的、符合中国当代发展需求的青年才俊。通过二者的教育模式看,思政课更加偏向于理论教学,重点在于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课程思政则更偏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学,其以专业课为基础,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一定的精神洗礼。所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思政知识,更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抱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机统一能够为高职教育增添动能,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二)方向相同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都围绕着“育人”开展,从政治教学的层面来看,思政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哲学原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高职学生拥有正确的政治认同,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国家建设工作之中。而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则更侧重于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思政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感,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让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推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主力。从文化层面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使学生从内心更加认同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是千百年来古人的智慧结晶,是推动中国长久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高职利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就是提高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有效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能够将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高职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三)二者具有互补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二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根据教学内容来看,高职的思政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我院还开设了“简明新疆地方史”地方课程、“四史”专题教育选择性必修课,课程内容多,包含了思想、政治、道德、哲学等多种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同时这种时代鲜明的教学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让学生对社会有更加客观、充分的认知,使学生在将来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较为灵活,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挖掘不同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能够恰到好处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学生长期受到思政元素的熏陶,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者相互结合的过程中,思政元素能够弥补思政教学的细节,对思政教学中不常涉猎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补充,而思政课程中的理论知识、理论框架又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思政元素的实际内涵,使学生产生对于思政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种“思”与“学”的完美结合,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从“育人”方面开看,课程思政的渗透性较强,通过不同专业不同思政元素的挖掘,有效的与思政课通向同行,让学生感受到思政学习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趣味性与思考性。

三、协同育人探究

针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同特点分析中可以得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主要教育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与精神境界,为我国培养了众多高素质人才,为了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性,下面将针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式作出进一步探究。

(一)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工作要求

大思政教育的含义十分广泛,是一种全员、过程的育人模式,这种模式构建起了立体的教育教学框架,使高职中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通向同行,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了检验大思政教育成果的“试金石”,这是因为高职思政课程其教育目的与大思政教育的教育目的一致,都是以“立德树人”为主要教育目标,其次高职思政课程与大思政教育都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知识有理想的现代化人才。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想要使思政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就需要通过相关制度的确定来规范思政教学,在大思政背景下我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当具备战略眼光,同时发挥创新精神,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质量。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对我国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进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大思政教育背景制定相应的改革举措。同时学校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国家制定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这就要求学校应当具备战略眼光,为高校思政改革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发展思路,从而提高大思政教育改革质量。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改革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带动教师,要让教师重视教学战略的提升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养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将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放在首位,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能够在新发展中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创新是我国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教育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应当走在改革前列,只有不断地改革我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才能够释放更大的教育潜力。教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

(二)理顺内在逻辑

为了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用,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理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不能够将课程思政看作“思政教学”,片面的将课程思政理解为思政教学的另一种形式,这种错误的认知会使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产生割裂降低教学质量。其次应当理解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一种补充,不能够忽略思政课程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还有一些学校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放大课程思政的作用,无法通过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无法在专业教学中提炼课程思政的精髓与内核。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厘清二者之间内在逻辑,要明确二者的教育方式、授课方式存在差异,认清二者的教育本质。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课程,其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十分特殊,所以利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应当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科学的育人框架,并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和健全高职的教育制度,要打破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思政教学之间的壁垒,要让高职院校内的各类专业都与思政课进行接轨,为了保障育人质量,学校有关领导需要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工作思路,确定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向。此外学校还应当从教师入手,不但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还要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沟通与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专业课教师也能够给思政课教师带来一定的教学启发,提高思政教学质量,通过不同学科教师的探讨交流持续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质量。

(三)教学方式创新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思政+专业”的教育质量,要将专业课与课程思政教育、思政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指导作用,要不断探究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关系,同时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水平,两种教育方式应当齐头并进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需要为学校内的其他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整理,要将思政教学的大纲基本教学思路等分享给其他专业教师,专业教师通过资料的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而专业教师也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反馈给思政课教师,为思政教师提供教学灵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高职的所有教师都需要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从而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境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在教学重要始终保持专业性、政治性,应当在教学中起到引导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同时作为专业教师而言,教师需要根据本专业持续挖掘可用的思政元素,提炼思政元素中所包含的思想价值,借由思政元素不断拓宽专业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质量,从而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育目的,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最大潜能。

四、结束语

通过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可以得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目的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质量,发挥育人潜力,学校首先要根据大思政育人格局进行教育战略的部署,同时要厘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尹清."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下高职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14):30-33.

[2]陈燕,袁璟瑾,曹将栋.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1024(24):102-107.

[3]俞忠华,滕跃民.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探究——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2(8):73-78.

[4]肖雅.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D].阜阳师范大学,2022.

[5]吕海宁,蒋娇,刘东宇."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4):72-73.

[6]陈正权,朱德全,熊晴.回到课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点[J].职教论坛,2022,38(4):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