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1
/ 2

农民增收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

肖云娇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统计局   

摘要: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且互为支撑的重要议题。农民增收旨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则致力于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安全。这两者之间的协调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农民增收;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引言

云南大理地区作为一个农业主导的地区,农民的增收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民增收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关键,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则涉及到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议题。因此,如何协调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此,协调云南大理地区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技术创新、农民培训、农产品加工和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践。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的良性互动,推动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原因

第一,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在我国,多数区域农民依然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中,对于增加收入方面的意识不高。有关资料证实,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主要是因为农业商业文化偏低,农产品生产数量大,可是产品售卖价格低,导致农民收入无法提高。第二,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其是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原因,正是因为我国农业加工水平低,不能有效呈现产品附加值,最终导致消费者不愿购买农户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我国人均GDP呈现了逐渐攀升的趋势,消费者在注重产品本质的同时,对产品存在的外在价值关注度日益提升。然而,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虽然出现了明显提升,可农民的收入并没有显著的增长,出现了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第三,种植分散,农民在种植农产品过程中,没有统一的人员实施管理,无法形成规模化种植。此外,由于农村获得信息的渠道单一,导致农民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变化,售卖价格低,收入自然不能提高。

2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

2.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解决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矛盾的关键

农民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来提高生产效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适应当地条件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此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利灌溉条件,提供现代化的农机具和设备,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2.2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产品的销售,因此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对于提高农民收益至关重要。政府可以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价格操纵和垄断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开拓粮食的内外销售市场,提供更多的销售机会和渠道,帮助农民获得更好的价格。

2.3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价值链延伸

粮食的附加值较低是导致农民收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将粮食加工和价值链延伸到上游和下游环节,可以增加粮食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益。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参与粮食深加工、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

3 通过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3.1 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如精准农业技术、遥感监测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度、效率和自动化水平。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农田巡查和植保作业,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以及利用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农业设施的智能管理。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度和效益,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和风险。

3.2 推广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

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的品质。同时,注重农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这样可以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3 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

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为农民提供决策支持和精细化管理。同时,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农业设施和设备的互联互通,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利用智能传感器监测农田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根据实时数据进行精确的灌溉和施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3.4 加强农业科研和创新能力

加强农业科研和创新能力,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农业科研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同时,鼓励农民参与科技创新,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

4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4.1 制定完善财税激励政策

通过制定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激励政策,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补贴和贷款支持;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给予财政奖补等。同时,适当调整农业税收政策,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2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为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供低息贷款和便捷的融资服务。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风险投资和启动资金。此外,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灾害风险的保障,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4.3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促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政府可以制定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程序和标准,简化手续,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加强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监管,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防止土地资源过度集中和流转中的不当行为。

4.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经费支持,鼓励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示范,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到农田实践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

结束语

文章针对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但是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还应积极探索、多措并举,顺应国家政策,才能更好地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政府、农业部门、金融机构和农民等应共同努力,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崔焕金.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及化解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9,36(02):106-113.

[2]胡晓宇.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9.

[3]罗慧.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4]张淑萍.我国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协同的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9.

[5]赵文先.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目标的公共财政和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