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急救与护理干预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急救与护理干预措施

樊雯霖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四川成都 610081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急救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22年7月-12月我院收治的39例多发伤患者作为常规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选取2023年1月-6月收治的39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组,实施针对性急救护理。对比两组的急救效果、预后质量。结果:研究组抢救时间、会诊时间、检查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等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性急诊急救及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急救效果,促进预后转归。

【关键词】多发伤;急诊急救;护理干预

多发伤通常因意外事故所致,是急诊常见急症,指相同致伤因素下,导致机体多个系统、重要器官受损,且其中至少有一个创伤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多发伤病情进展快、复杂凶险,易引起感染性休克,严重者死亡[1]。因此,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给予急救护理显得很有必要。常规急救护理流程不够全面,衔接不够紧密,导致急诊急救效率不甚理想。针对性急救护理干预是基于创伤程度实施的一种有效护理措施,能够紧密衔接每一个急救环节,弥补了常规急救护理干预的不足,有效提升了急救效率。本研究纳入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针对性急救护理的干预效果,期望能够为多发伤患者诊治提供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12月我院收治的39多发伤患者作为常规组并实施常规急救护理,男女之比22:17,年龄21-69岁,均龄(47.78±10.49)岁;21例车伤、13例高坠、5例挤压伤。选取2023年1月-6月收治的39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组并实施针对性急救护理,男女之比23:16,年龄22-66岁,均龄(47.82±10.34)岁;23例车伤、13例高坠、3例挤压伤。两组的一般资料检验结果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入组标准: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50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外伤史明确;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慢性衰竭、中途转院、怀孕妊娠或哺乳女性、免疫缺陷疾病、恶性肿瘤。

1.2方法

常规组39例患者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急诊人员收到急救电话后立即派车前往,待到医护人员接到患者后快速评估,给予常规处理并立即转送入院;急诊医师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然后再考虑多学科会诊,转送相应科室后准备手术。

研究组39例患者给予针对性急救护理,(1)首先进行院前创伤评估,根据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氧、心率、意识状态、血管充盈等指标作为评估参考,总分16分,包括重伤(1-3分),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且生理功能紊乱状态相对严重;中度损伤(4-13分),具有较高的抢救价值,生理状态紊乱明显,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轻伤(14-16分),生命相对安全,生理状态紊乱较轻[2]。将患者转送入院后再实施一次院内创伤评估,评估依据参考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总分75分,包括轻伤(1-16分)、中度损伤(17-24分)、重伤(25-49分)、死亡风险高(≥50分)[3]。(2)根据创伤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急救护理,其中[4,5]①轻伤患者,常规建立补液通路,给予水电解质补充,纠正酸碱失衡,预防酸中毒;佩戴面罩给予吸氧支持;常规止血,妥善处理伤口,结束后立即转送至院内,中途联系院内急诊室,说明患者创伤情况、评估结果,以便于院内急诊室根据患者创伤情况及时做好急救准备。将患者安全转送入院后,立即协同完善相应的急诊检查。②中度损伤。为患者清除口鼻异物,保持呼吸道顺畅,置管吸氧;立即建立2-3条补液、输血通路,取复方氯化钠500-1000ml在半个小时之内完成输注;妥善固定骨折处,适当加压包扎,预防活动性出血;动态监测血压、呼吸、脉氧、心率;与院内保持紧密联系,将患者创伤程度、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医院,便于院内急诊室做好迎接准备;送患者入院后,走绿色通道及时转送至急救室,协助医生插管置管、穿刺胸腹腔、连接呼吸机等操作;同时采血化验。③重伤。大多数患者多器官功能严重受损,存在休克风险,给予院前急救的同时还要联系多学科会诊;将患者安全转送入院后,安排专业的急救团队配合,及时落实手术准备工作,实时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抽血检验生化指标,及时反馈临床诊断结果、检验结果,从而提高急救效率,加快会诊进程;急诊急救及护理期间,为患者加盖毛毯,做好保温措施。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抢救时间、会诊时间、检查时间,同时观察患者预后,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等发生率。

1.4数据统计处理

选用SPSS22.0医学软件统计观察指标,两组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率等计数资料均以[例(n)、百分率(%)]形式描述并给予组间x2检验;两组抢救时间、会诊时间、检查时间等计量资料以()形式描述并给予均数t检验,结果

P值<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急救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急救效果比较(,min)

小组

病例数

抢救时间

会诊时间

检查时间

研究组

39

38.56±6.03

11.25±0.93

12.34±2.88

常规组

39

59.61±6.37

16.67±0.82

24.26±3.76

t

-

6.153

7.424

5.015

P

-

<0.05

<0.05

<0.05

2.2两组预后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比较[n(%)]

小组

病例数

多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

呼吸衰竭

死亡

研究组

39

1(2.56%)

0

2(5.13%)

0

常规组

39

7(17.95%)

6(15.38%)

9(23.08%)

5(12.82%)

x2

-

8.720

6.346

7.529

4.304

P

-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多发伤的致死风险较高,需要尽快送医救治,常规急诊急救护理流程由于衔接不够紧密,急救效果欠佳。针对性急救护理通过对创伤量化评估,辅以准确、高效的救治,为患者赢得了更多的黄金抢救时间,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急救效果,改善了患者预后[6]。本研究中,研究组抢救时间、会诊时间、检查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基于量化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救治,加之院前与院内信息保持同步,使各个急救环节得到紧密衔接,从而有利于患者在短时间之内得到有效救治,提高了急救效率。同时,研究组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呼吸衰竭、死亡等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因为急诊急救及护理有效配合,让患者得到了安全、高效、完善健全的急救服务,加之及时高效的多学科会诊,最大程度上为患者生命提供了专业支持,从而提高了预后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性急诊急救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提高多发伤急救效率,提升多发伤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彦伟、侯志勇.多发伤救治模式探讨[J].临床外科杂志, 2018, 026(008):634-635.

[2]刘崇霞,林兵,马勇,等.创伤后应激障碍对血压、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9, 44(2):162-165.

[3]陈小凤,阳文新,孙守松,等.ISS评分与CRAMS评分在多发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6):664-668.

[4]姜红.严重多发性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策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214.

[5]张娅.急诊分级分区分流对多发性创伤患者急救效率及急救质量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3):196-198.

[6]刘畅,王晶,高兴,等.损伤控制护理策略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22, 28(1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