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护理模式在福利院重度脑瘫儿童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程序化护理模式在福利院重度脑瘫儿童护理中的应用

项慧玲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杭州市未成年保护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在脑瘫患儿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5—20235福利院10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骰子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程序化护理,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智力恢复情况、患儿护理满意度、睡眠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智力发育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智力发育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观察组睡眠总时长、睡觉时间、夜间睡醒情况、白天睡眠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晨起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护理对脑瘫患儿的效果显著,不仅提升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也改善患儿的智力情况,使患儿对临床护理工作更加满意,有利于患儿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能力的改善,提高患儿的睡眠情况。

关键词:程序化护理;重度脑瘫;儿童

引言

脑瘫患儿通常伴有运动、语言等功能性障碍症状,患儿生活质量低下,家庭负担沉重。通过有效的康复干预,可使患儿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本文将引导式教育干预应用于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福利院10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骰子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7岁,平均(23.73±2.26)岁;体重3.1~19.5kg,平均(8.72±3.25)kg。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6岁,平均(23.64±1.73)岁;体重3.3~19.9kg,平均(8.94±3.34)kg。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程序化护理,具体如下:

(1)给予患儿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帮助其矫正发音、增强表达能力、提升理解能力。(2)借助运动康复训练辅助器,指导患儿完成运动康复训练,促使其关节附近肌肉群保持良好的紧张状态,以控制机体反射反应,改善异常姿势。(3)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多为患儿准备含有脑蛋白水解物的食物,并注重钙剂的补充,以保护代谢功能。分析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引导式教育干预。(1)护理人员通过与患儿嬉戏、拥抱等方式增加护患间的亲密感与信任感;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保持和善、温柔的态度,采取做游戏的方式引导患儿完成行走、站立、抓握等训练内容,使患儿主动参与、乐在其中。(2)训练中,护理人员可采取交流、询问、语言刺激等方式引导患儿开口说话,也可为患儿播放有节律的简单、优美的儿歌,吸引患儿开口唱歌,一方面可以提高患儿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促使患儿良好节律性的培养。对于患儿表达中出现的错误,护理人员应给予及时纠正。(3)对于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的患儿,护理人员可采用行动、口令等形式对患儿进行引导式训练,例如用患儿喜爱的玩具进行引导抓握训练。引导并帮助患儿掌握如厕、脱衣、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能力,鼓励表现良好的患儿,还可用患儿感兴趣的玩具作为奖励,增强患儿参与训练的积极主动性。(4)护理人员需对患儿进行健康宣教,包括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实施方法、疾病知识等,帮助患儿掌握基本的康复训练措施,提示患儿要将康复训练融入到生活之中,以增强患儿自理能力的提升。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儿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指数评价患者的功能水平,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越高)、智力恢复情况(包括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评分4项,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儿各项功能越好)。②观察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评估护理满意度,包括宣教、护理、操作、环境等方面,共100分,得分>90分为非常满意;60~9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③观察两组患儿睡眠情况,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量表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智力恢复情况比较:护理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智力发育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智力发育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智力恢复情况比较(x±s,分)

2.2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见表2。

表2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两组睡眠情况比较:观察组睡眠总时长、睡觉时间、夜间睡醒情况、白天睡眠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晨起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睡眠情况比较(x±s,分)

3讨论

脑瘫属于脑组织损伤类型疾病,根据当前医疗技术水平,暂无治愈可能,但有研究指出,采取有效的康复干预,能够对脑瘫病情发展起到抑制作用。康复干预是改善脑瘫患儿病情、提高身体各项机能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脑瘫患儿的特殊性,致使其训练配合度不佳,从而需要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辅助,以保障康复干预的有效性。本文在康复干预期间开展引导式教育护理,构建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儿在训练中保持较好的注意力,切实保障了康复干预方案的有效落实;此外,护理人员通过对患儿的正确引导,提升了认知程度,并能够将康复干预措施融入日常生活中,对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语言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本研究发现,与常规组比较,分析组的临床依从性、生活质量、智力发育情况、患儿满意度均更优,由此证实,程序化护理在康复干预中有较高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程序化护理应用于实施康复干预的脑瘫患儿中,可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促进患儿智力水平提升,患儿的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娟娟.康复护理措施对小儿脑瘫的运动功能及康复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06):155-156.

[2]郑斯琪.引导式教育理念对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2):180-181.

[3]魏旭阳.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及功能独立性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18):63-64+67.

[4]陶君.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及效果评估[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02):319-320.

[5]郝秀萍.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6):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