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的预防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8
/ 2

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的预防作用

赵杰,刘红云,李贺,李文瑜通讯作者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产科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目的探究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抑郁的预防作用。方法于20224月~20234月,选取医院产妇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方案基础上应用结构式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社会功能改善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护理前比较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SSRSSCSQGQOLI-74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结论常规方案基础上应用结构式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患者具有显著突出作用效果,能够对患者心理状态具有显著改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对方式以及社会功能均具有显著积极作用,提升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获得了患者的满意认可。

关键词:个体化心理护理;产妇;产后抑郁

引言

产后抑郁是产妇在产褥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主要指产妇在分娩后因为各种刺激而出现了抑郁的负性心理情绪。研究显示,产后抑郁在我国的发病率为4.0%~15.0%,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产后抑郁不仅严重危及产妇身心健康,出现头痛及失眠等躯体性障碍,严重者还会出现不可抑制的自杀倾向,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产后康复,且对于家庭关系的稳定也具有不良的作用。当发现产妇存在产后抑郁倾向时,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能够促进患者身体与心理的健康,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22年4月~2023年4月,选取50例医院产妇,分组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5例对照组和25例观察组。对照组年龄35~43岁,平均年龄37.47±2.15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8.92±1.25周;观察组年龄36~44岁,平均年龄37.42±2.53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88±1.23周。两组的基线资料相比无较大差异(P>0.05)。本研究经过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①评估患者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因素,为患者制定适合自身的针对性心理护理方案;②评估患者发生各类负性情绪及反应的原因,分析患者出现的不合理信念,探讨解决方案,尽量在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及反应,并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③鼓励患者对分娩做出的努力,强调患者应以新生命为中心,正确面对产后角色的转变,指导患者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抚触的技巧,鼓励患者与新生儿的接触;④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协助患者得到家庭的大力支持,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家庭间就育儿所存在的分歧,针对新生儿性别的问题,告知重男轻女是不良观念,就当前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而言,新生儿的性别从根本上没有不同之处;⑤强化丈夫对患者的支持作用,积极为患者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由于产妇在分娩后内心比较脆弱、敏感,指导丈夫正确对待患者的心理变化,积极给予支持及安慰,有助于快速恢复心态。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②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后比较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社会功能改善情况,其中社会功能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应对方式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价。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价。③比较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评估。④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应用自制满意度评价量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对比(x±s)

2.2两组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社会功能评分对比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护理前比较SSRS评分、SCSQ评分、GQOLI-74,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SSRS、SCSQ和GQOLI-74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社会功能评分对比(x±s)

2.3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比

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n(%)]

2.4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产后抑郁是产妇在产褥期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疾患,目前对于其致病原因和发病特征,并没有明确的机制说明,考虑可能与家庭因素、经济因素、夫妻关系、神经内分泌因素、新生儿健康状况和分娩方式有关。分娩本质上属于应激创伤,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剧烈疼痛、产后出血、疲劳等,极易诱发产妇出现紧张、焦虑及恐惧等产后应激心理问题。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模式,助产士从产前培训陪伴产妇到分娩结束,产妇与其相互熟悉并依赖,可使心理干预的实施更为顺利。同时,考虑到不同产妇的个体差异,依据其家庭因素、文化程度、社会经历等情况,具体分析其心理特点,为产妇制定适合的心理护理流程和操作步骤,避免低效率、盲目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同时加强对负性应激反应的评估,及时发现产妇存在的各种负性应激情绪及反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及身心放松,树立产妇的信心。由于家庭的支持同样是提高产妇心理及生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的心理护理强调充分调动产妇的家庭支持,积极与产妇的家属建立有效沟通,使其得到家庭的大力支持,给予产妇及其家属健康教育,促进产妇对分娩及护理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其对产后康复树立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个体化心理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提高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在促进产妇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临床工作中,也应加强心理学知识及心理护理干预能力上的培训,旨在为产妇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夏荣梅.心理干预改善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效果探讨[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36):109-110.

[2]于洋,刘余存,王华,邢赫.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康复情况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0,7(27):65+83.

[3]胡馨方.探究产后抑郁相关诱因分析及心理护理干预的实践与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3):227.

[4]孟丹妮.产后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