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及合理用药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8
/ 2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及合理用药对策

王晓莹 

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淮安  223022

摘要目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及合理用药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药物治疗发生药品不良反应40例患者,对于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和给药途径之间的关系,静脉滴注给药途径造成不良反应占比最高,P<0.05;药物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概率最高,不良反应等级程度轻度最高,P<0.05,不良反应转归中治愈占比最高,P<0.05。结论:患者在临床用药治疗期间,需要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进行分析,确保为患者实施治疗的用药合理性。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

为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检测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做好不良反应分析,是保障合理用药的关键性措施[1]。很多疾病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均需要药物进行治疗,在药品研发的过程中,除了需要确保药品对于疾病治疗效果之外,还应该关注到药品产生的副作用患者在服用药品期间造成的不良反应,促使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降低,能够保障用药安全[2]。针对性探究发现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药物品种的推广,虽然能够治疗多种疾病,但是也产生了不合理用药不安全用药的情况,导致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高。基于用药安全性保障,需要对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应对措施,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的40例接受药品治疗并且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0~78周岁,平均为(48.45±12.15)岁。纳入标准:(1)纳入本次实验的药品治疗并且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使用药物治疗前符合用药条件及指征,用药规范合理;(2)患者使用药物不存在用药风险;(3)药物治疗的患者不存在其他严重疾病者;(4)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先天性疾病的患者;(2)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或器质性病变者;(3)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4)排除无法正常沟通交流。

1.2方法

在患者临床接受药物治疗期间,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进一步了解疾病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以及患者服用药物期间导致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持续的时间、药物使用的方法、转归、临床表现等。

1.3观察指标

(1)药物不良反应和给药途径之间的关系,给药途径包括:静脉滴注、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吸入给药、其他给药;

(2)不良反应因果关系标准初步评价,关系类型包括:肯定、可能和不可能,不良反应等级程度:轻度、中度、重度,不良反应转归之后结果:治愈、好转和后遗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1.0数据处理,计量资料(±s),t检验,计数资料(n,%),卡方检验,用P<0.05表示有意义。

2.结果

2.1药物不良反应和给药途径之间的关系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造成不良反应占比最高,P<0.05。

表1  药物不良反应和给药途径之间的关系n(%)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

口服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静脉注射

吸入给药

其他给药

例数(n=40)

32

1

2

2

1

1

1

占比

80.00

2.5

5.00

5.00

2.5

2.5

2.5

2.2不良反应因果关系标准初步评价

药物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概率最高,不良反应等级程度轻度最高,且大多数均治愈,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因果关系标准初步评价n(%)

例数(n=400)

占比

药物和不良反应关系

肯定

30

75.00

可能

6

15.00

不可能

4

10.00

不良反应等级程度

轻度

22

55.00

中度

8

20.00

重度

10

25.00

不良反应转归之后结果

治愈

32

80.00

好转

5

12.50

后遗症

3

7.50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和给药途径之间的关系,静脉滴注给药途径造成不良反应占比最高,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导致不良反应高于口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吸入给药、其他给药途径,P<0.05;不良反应因果关系标准初步评价,药物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概率最高,不良反应等级程度分析比较,轻度占比高于中度、重度,P<0.05,不良反应转归之后结果比较,治愈占比高于好转和后遗症,P<0.05。基于研究结论,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安全用药措施有效制定。1.首先要提高相关人员的认知,加强用药安全性领导,近些年以来国家和药物研发增强了药物监督力度,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也有了一定的进展,要达到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性的标准,因此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安全使用药物工作分析是不可松懈的[3]。还是要加强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安全用药的认知,监督管理才可以更好地执行相应的应对措施,药物监管方面应该承担起宣传安全监管的责任,日常生活中也要加大对于安全用药的宣传力度。2.还需要注意完善药品监测体系,学会科学规划[4]。药品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在药品监测管理体系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影响了药品监测工作的执行,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完善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安全用药规范。3.落实处方点评,针对患者在实施用药指导期间,开展的处方点评,目的是能够达到合理用药监督,是一种比较有效安全性较高的用药管理模式。在开展处方点评过程中,实现了对于临床医生使用药物的监督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为患者使用的药物合理性优化。4.肝功能监测,因为在使用药物期间,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会导致肝脏出现损伤,在患者实施用药期间落实开展肝功能检测是非常关键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联合用药的方式来控制病情,加上疾病患者抵抗力下降,因此会增加药物作用下造成的肝损伤,因此在使用药物期间,需要对患者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以此来指导药物剂量调整。5.个体化用药指导,患者在发生病变之后,临床使用的治疗药物种类比较多,包括中成药、西药、中西药配伍等药物治疗方案

[5]。但是研究人员也指出,由于患者病情变化是有差异性,疾病病变的严重程度也存在不同,因此,对于患者病情进行药物控制性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在此基础上,选取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是非常关键的,老人和儿童在机体器官功能各个方面与成人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肾功能、肠胃道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也尚未发育完全,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应该严格评估药动力学药效学特征,合理的使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6]

综上所述,患者在临床用药治疗期间,需要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进行分析,确保药物治疗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刘湛军,李嘉贝,余一丹等.基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学刊,2023,44(03):48-51.

[2]魏传梅,高菲,张华琦等.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模块的应用探讨[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3,20(04):140-146.

[3]白婷,姚杨,朱琳等.运用品管圈提高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水平[J].中国医药导刊,2022,24(07):650-655.

[4]韦敬土,班炳坤,周黎等.国家药品不良反应哨点医院ADR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22,29(12):19-23.

[5]杨警囡,刘国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相关经济学研究的现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2,17(11):38-40+47.

[6]刘毅,尚家磊.某哨点医院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研究分析[J].海峡药学,2022,34(11):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