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4
/ 3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聂丽波

涟源市人民医院  湖南娄底  417100

摘要:目的: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来到医院就诊的6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分类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研究组(以家庭为中心),对两组患儿出现的皮疹、发热、唇部皲裂的缓解情况、再住院率、冠脉损害发生率、按时复诊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心理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出现皮疹、发热和唇部皲裂的缓解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再住院率和冠脉损害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按时复诊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家长在护理前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两组家长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家长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过程当中有着较好的护理效果,能够减轻患儿症状,降低再住院风险以及冠脉损害的风险,改善家长的心理状态,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小儿川崎病;儿科护理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群体当中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病变,一旦发生川崎病,很容易爆发全身性的血管炎,严重引起冠状动脉病变,对儿童的生活安全和生命安全都带来严重的影响[1]。对于儿童川崎病的治疗主要以病情控制为主,由于患儿本身年龄较小,治疗依从性较低,加上大部分的患儿家长并不是十分了解川崎病,因此在川崎病治疗的过程当中,容易受到许多负面因素的阻碍[2]。为了更好地提升儿童川崎病的治疗效果,使用正向合理的护理措施是必须的。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儿童川崎病护理的具体应用效果,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来到医院内部就诊的6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展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来到医院内部就诊的6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分类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30例患儿,对照组当中有9例女性,21例男性,年龄在6个月至6岁之间,观察组中有8例女性,22例男性,年龄在6个月至6岁之间,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次研究患儿家长均在知情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过医院内部伦理委员会审核允许调查。

在纳入标准方面,60例患儿均经过实验室检验,症状观察认定为符合川崎病的标准,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于2017年发布的川崎病诊治指导原则,儿童持续发烧(39-40℃),且有以下4种临床症状中至少3种,可被确诊为川崎病。①舌头像草莓和/或嘴唇、口腔、咽部的红色斑块破裂;②两侧不伴有渗出性的球状结膜炎;③皮疹:出现斑丘疹、弥漫性红色皮肤病或多形的红色斑块;④在急性和亚急性期,出现的手足红斑、水肿以及甲周脱皮。如果一个病人没有一个典型川崎病的完全临床表现,那么这个病人就会被认为是一个不完全的川崎病。在大部分病例中,若发现了冠状动脉出现异常现象,则川崎病的诊断就可以确定。均出现皮疹发热等情况,年龄均小于或等于6岁,均为川崎病首次发病。

在排除标准方面,排除合并其他重大脏器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全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排除资料不全临时中断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的办法,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和观察,并依照医生的要求嘱咐患儿及时用药。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式,为患儿家长详细讲解小儿川崎病出现的原因、具体的治疗办法以及后续的注意事项,为患儿家长提供正确的护理示范。对家长存在的问题及时答疑,并且要求家长在整个护理当中积极参与到整个护理中来,对患儿实施以下的护理措施。

皮肤粘膜护理方面,要每天至少两次为患儿的皮肤进行清洁,使用温水清洗净皮肤以后,为患儿轻柔地擦干水渍,穿上柔软的衣裤,帮助患儿勤剪指甲,避免在发病时抓伤,磨破皮肤。退热护理方面,当患儿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的时候,要使用温水给患儿进行全身的擦洗,当患儿的温度达到38.5摄氏度的时候,要遵循医嘱给患儿服用布洛芬混悬液。每隔4个小时左右对患儿进行一次体温监测,要嘱咐患儿大量的饮水,并且及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

口腔护理方面,在用餐过后帮助或指导患儿进行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如果出现唇部皲裂的话,可以进行1%的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每天两次漱口,漱口以后,在患儿的唇部涂抹石蜡油。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出现的皮疹、发热、唇部皲裂的缓解情况、再住院率、冠脉损害发生率,按时复诊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心理评分进行比较。

(1)心理状态评分方面,主要选择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得分越高则表明负向情绪的程度越高。

(2)护理满意度方面,使用医院内部自制的满意度量表进行调研,问卷内容包括患者沟通、护理态度、专业性等等,最高分为100分,以60分和80分设置为临界值,将其划分为三个范围,分别为不满意、一般满意和很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出现皮疹、发热和唇部皲裂的缓解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比较(x±s)

组别

n

发热缓解时间

皮疹缓解时间

唇部皲裂缓解时间

对照组

30

4.73±1.47

3.36±1.08

4.95±1.60

观察组

30

3.10±1.02

2.41±0.76

3.60±1.18

t值

4.990

3.940

3.719

P值

<0.001

<0.001

<0.001

2.2两组患者冠脉损害发生率、再住院率、按时复诊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出现再住院率和冠脉损害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冠脉损害发生率、再住院率、按时复诊率比较[n(%)]

组别

n

冠脉损害

再住院

按时复诊

对照组

30

6(20.00)

4(13.33)

22(73.33)

观察组

30

1(3.33)

0

28(93.33)

χ2值

4.043

4.286

4.320

P值

0.044

0.038

0.038

2.3两组家长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家长在护理前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两组家长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家长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家长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

对照组

30

54.39±6.86

47.10±5.27

4.616

<0.001

55.47±6.53

48.59±5.42

4.440

<0.001

观察组

30

54.21±6.90

40.74±4.93

8.700

<0.001

55.28±6.61

42.16±5.07

8.626

<0.001

t值

0.101

4.827

0.112

4.745

P值

0.920

<0.001

0.911

<0.001

2.4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家长整体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表4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n

很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

对照组

30

13(43.33)

11(36.67)

6(20.00)

24(80.00)

观察组

30

16(53.33)

13(43.33)

1(3.33)

29(96.67)

χ2值

4.043

P值

0.044

3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以自身免疫反应为主的自限性血管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可促使冠状动脉扩大和动脉瘤的出现,可引起严重的心肌梗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川崎病在儿童群体当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又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特征表现为血管炎[3]。随着川崎病的逐渐加重,患儿的血管炎会从局部扩张转变为全身扩张,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的话,冠脉的损害率会达到25%,也会影响到后续的发育和生长[4]。因此临床需要对川崎病患儿进行及时合理的治疗,降低出现冠脉病变的风险。川崎病患儿在治疗时会面临着许多护理问题,如再住院风险以及冠脉损害风险等等[5]。为了更好的提升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增强对于病情的控制效果,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过去常规的护理办法只是对患儿的身体特征进行记录,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6]。护理措施针对于患儿的家长及患儿本身都无法满足细致的护理需求,并且由于患儿本身年纪较小,很难自主的配合和参与到护理工作当中来,因此在川崎病患儿护理的整个过程当中,家庭的支持以及家长的帮助是必不可缺的[7]。依据这一情况,儿科针对着川崎病形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融入了互换协作的理念,在护理过程当中由家长充当护理的主要角色,护士辅以正确的引导,让患儿家长能够参与到整个护理过程当中来,和常规的护理办法相比,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好的调动患儿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护理当中让患儿家长切实的做到护理措施到位,掌握更多正确的护理技巧,也为后续患儿出院的居家护理奠定了基础[

8]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在唇部皲裂、发热和皮疹等方面的症状缓解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出现再住院率以及冠脉损害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能够帮助患者控制病情,避免出现更多的并发症,这样的原因也是因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强调患儿的家长参与程度,并且增强患儿家长对于整个护理过程的参与度,各项护理措施都能落实到位,也为患儿的病情做到有效积极的控制。观察组患儿的按时复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观察组患儿的家长在焦虑和抑郁评分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就表明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能够强化患儿家长对于川崎病的了解以及认识,帮助其及时带患儿返回复诊,减轻家长顾虑的同时,也能够对医生及护士提高更多的信任感。

综上所述,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过程当中有着较好的护理效果,能够减轻患儿症状,降低再住院风险以及冠脉损害的风险,改善家长的心理状态,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任星.临床路径在小儿川崎病整体护理中的影响分析[J].安徽医专学报,2022,21(06):122-123+126.

[2]陈翠群,谢璐,郑玉华等.整体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治疗中的运用价值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2,35(12):1831-1833.

[3]姚小飞,潘晓明,王丽.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09):1217-1221.

[4]刘佳,李小红,喻娇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08):178-181.

[5]许琪.超声诊断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血栓上的诊断价值及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09):226-227.

[6]李东秀,黄植宁.小儿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07):191-194.

[7]边军飞.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小儿川崎病55例体会[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12):68.

[8]何丹,向敏.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智慧健康,2019,5(34):72-74.

[9]徐凤.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3):360-361.

[10]肖昕,吴梦琦.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CD64水平对小儿川崎病临床诊断的价值研究[J].安徽医药,2019,23(06):116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