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倾向儿童干预对策个案实践研究——以昆明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小A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1
/ 2

自闭倾向儿童干预对策个案实践研究——以昆明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小A为例

周应美

昆明市人民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金域南郡花园校区  云南昆明  650213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众医疗健康知识的普及,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我国对自闭症儿童的重视和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的研究却忽略了一类处于边缘性的患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闭倾向儿童。

关键词:自闭倾向 ;音乐治疗 ;游戏治疗   

自闭倾向一般是指一些自闭症疑似的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语言发展、社会交往、兴趣等领域的单一障碍或某几方面的障碍。本实践以一例自闭倾向儿童为实践对象,立足于对个案的社会性行为和社会生态系统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区角游戏为切入点,综合运用音乐游戏、幼儿园主题游戏活动,同时引入强化理论和同伴支持法,来设计干预方案,试图探索音乐疗法和游戏疗法的结合,对自闭倾向儿童的作用机制,目的在于改善实践对象的社会性行为,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帮助自闭倾向儿童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

一、实践方案设计

(一)个案的基本资料

小A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少陪在小A身边,小A从小由爷爷奶奶带,而且奶奶是聋哑人,无法用语言和小A进行交流。小A大概到1岁时才会爬,一岁半会走,两岁会说话,而且主动性语言很少。2017年9月小A进入昆明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小班就读,没有上过托班,现在小A是昆明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大班的一名幼儿。

(二)个案的主要问题

1、社会交往方面:缺乏交往的经验,在幼儿园,几乎不跟同伴交流、玩耍,常常一个人在活动室外游荡,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若迫不得已要喊人时,不敢看对方的眼睛,没有目光交流。在与不熟悉的人相处时,显得特别紧张、害怕。

2、语言方面:平时很少说话,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欺负时,不敢主动告诉老师,而是自己躲在角落里哭。面对老师的叫唤,几乎不会回应老师。经常自言自语,会莫名其妙地笑。

3、重复刻板的行为方式:在有柱子的地方经常会绕着柱子自转。走路时喜欢弯着腰,低头看着地面。

4、身体动作发展:身体动作协调性差,模仿能力弱,不会双脚跳。在进行活动时注意力涣散,喜欢发呆。

5、生活自理方面:不会自己叠被子、衣服常常穿反。

二、实践过程

确定研究对象以后,研究者对其妈妈和班主任进行了访谈,经过深入了解,个案小A没有去过权威医院进行检查,所以没有医生对其自闭倾向的确诊,但是研究者采用了克氏行为量表(CBS)对其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个案小A相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要轻些,但是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研究者根据个案自身的特点,以区角游戏为切入点,综合运用音乐游戏、幼儿园主题游戏活动,同时引入强化理论和同伴支持法,来设计干预方案,对个案的语言、社会性发展等进行重点干预。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研究者正式安排了15次干预活动,基本保证了每周一次或者两次,每次40分钟。干预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个案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进行音乐游戏干预之前,研究者利用区角游戏来创造与个案的接触机会,主要是消除个案对研究者的陌生和恐惧。

分析:由于笔者刚刚来到幼儿园实习,小A对笔者不是很熟悉,所以在第1次游戏中,笔者试图引导小A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小A显得很害怕,于是笔者拿了一些积木给他让他自己玩,给他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让他有了放松的感觉;在第2次游戏中,由于小A的语言表达比较弱,所以听到他说“他生病”,笔者就忍不住进入他的话题,后来反复思考,其实可以尝试重复小A的话,来看看他有什么反应;在第3次游戏中,小A开始主动接近笔者,于是笔者试图让他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践证明,这个干预对小A来说太早了。但是通过前面的3次游戏,小A对笔者熟悉了很多,相处的时候也显得很放松。

第二阶段:与实践者进行音乐游戏阶段

研究者尝试以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游戏为中心,与个案小A进行平行游戏,然后再慢慢加入小A比较熟悉的小朋友,让他们一起合作游戏,尝试让小A在同伴的影响下,从游戏中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分析:在这个阶段的游戏中,小A刚开始对游戏不熟悉,但是玩上几遍后,小A在游戏中非常放松,开始与研究者有目光接触,笑的次数越来越多,也表现出对游戏的浓厚兴趣;在小伙伴加入游戏以后,小A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关注也增多了,开始学会接受小伙伴的意见,能和小伙伴一起愉快地进行玩游戏,渐渐地小A开始有了自己的好朋友。

第三阶段:音乐游戏互动阶段

该阶段研究者以音乐游戏的互动为主,尝试加入音乐游戏教学活动。研究者通过强化手段和同伴支持法,选取个案感兴趣的内容,引导个案参与游戏。

分析:在这个阶段的游戏中,当小A的表现相比之前有所进步,就以表扬奖励的手段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同伴支持的方法,小A的社会交往经验丰富了许多,行为刻板现象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

第四阶段:结束阶段

由于笔者实习结束,所以对小A音乐游戏的干预也就结束了,在第15次干预中,个案小A在游戏中玩得很开心,表现也非常好,不仅与笔者有目光接触,关注周围的环境,还能主动与周围人进行互动,语言表达方面也有所提高。

第五阶段:追踪阶段

在干预结束两个月后,笔者对小A进行了克氏行为量表项目测试,以检测音乐治疗和游戏治疗相结合,在个案小A身上引起的行为变化是否稳定、持久。

三、结论与反思

(一)实践结论

1、音乐治疗和游戏治疗确实可以结合起来运用到自闭倾向儿童的干预中,它具有改善自闭倾向儿童的现状功能。

从以上实践可以看出,对其实施干预以后,虽然小A的社会交往和语言发展能力不如其他幼儿,上课偶尔会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小A在语言方面,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敢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能主动与其他幼儿发起互动,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不那么紧张了。而且兴趣比以前广泛。重复刻板行为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总之,小A的语言发展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刻板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2、在干预过程中宽松的环境是基础,强化理论和同伴支持法推动了自闭倾向儿童行为的改变。

儿童都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自闭倾向儿童也不例外,所以我们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有利于他们交往的、宽松的客观环境,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本实践,个案小A的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弱,他不知道该怎样与其他幼儿进行交往,在集体活动中也很难融入到群体中去。在第三阶段的游戏中,同伴的介入给他提供了模仿的榜样,游戏中由其他同伴发起的互动,他能够被动的参与,慢慢的他也能够主动的发起一些互动。当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此来强化小A的良好行为,渐渐地小A开始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积极的参与社交活动。

(二)反思

1、在这次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深刻的体会到了一句话,“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几乎每个幼儿园都会有几个心理、性格或者行为特殊的孩子,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来说,面对这些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然后用爱心呵护,用耐心感化,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值得每一位老师用心去探索和思考。

2、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沟通交流很重要。通过沟通获得家长、老师的支持与配合,对于推进实践研究的进度具有重要作用。

3、实践研究中,由于个人经验不够丰富,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所以实践研究的方案设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通过本次实践,笔者也认识到,自闭倾向的干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行为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事情,在整个干预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给儿童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需要用爱心去呵护,用耐心去感化。

参考文献

[1]张福娟著.特殊儿童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张乃文著.儿童音乐治疗.心理出版社,2004年.

[3]毛颖梅.日常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学前教育,2007年7-8期.

[4]吴楚琼.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8(06)

[5]王力斌.浅谈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