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海土族民间音乐“婚礼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31
/ 2

浅谈青海土族民间音乐“婚礼曲”

李美珍

青海省西宁市南川西路中学 810000

《古月发隐》一书中牛龙非先生说:“起源于河湟地区的‘西音’。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主题,一部古代中国音乐史,不仅起始在西部,高潮也在西部。”所谓“西音”便是指西部音乐,从地理上讲,就是黄土高原、河湟谷地、西域秘境和雪山圣地;从民族上讲,有今汉、土、回、藏、蒙古、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从远古走来的土族先民就繁衍、生活在这片颇有传奇色彩的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的河湟谷地。远在晋武帝太康乙酉年(即公元289年)也就是一千七百多年前,土族先民之一的吐谷浑中流传着一首感人肺腑的歌《阿干之歌》。歌云:“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欲归马不归,为我谓马何太苦?我阿干谓阿干西。阿干身哭寒,辞我土棘往白兰。我见落日不见阿干,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这首歌使人们仿佛看到了庶长子吐谷浑与嫡子若洛魔因马斗相伤、吐谷浑遂率部西附阴山,假道上陇。这支歌的创作背景是复杂的,歌的内容充满悔恨不已和岁暮穷思的情调,是一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及充满兄弟深情及浓郁人情味的思恋歌。吐谷浑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集中体现在了他们的民歌里面,大多大气磅礴,风格刚健,让人读后犹如风光霁月,一洗细腻妖柔之气。

      土族的民间音乐属东亚乐系,多用3拍子,音乐多是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以五声羽调式和徵调式最为普通。民歌旋律强调do,re,mi三音组,以及呈抛物线的旋律线条等特点。可视为蒙古语族诸民族民歌的共性特征。土族民间音乐分为两大类:家曲和野曲。家曲中包括“婚礼曲”、“安昭”、“叙事曲”、“宴席曲”等。野曲包括“花儿”和“情歌”。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土族人的“婚礼曲”。土族婚礼的整个仪式过程中透露出大量先祖文化习俗,其中包含哲学、宗教、天干地支、人类起源、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衣食住行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婚礼中大量地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

土族婚礼仪式是本民族文化、宗教、生活习俗以及民族特性方面的总体反映。是研究该民族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土族婚礼曲是该民族在婚姻嫁娶仪式中演唱的风俗性民歌和舞蹈歌曲,自古以来土族人民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分别在婚礼的不同场面叙唱此类歌曲。婚礼曲是由许多彼此相对独立(诸如赞歌、问答歌、诙谐歌以及舞蹈歌曲等),又有其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歌曲相互衔接组合而成,根据婚礼的次序,构成一套完整、固定,密切结合婚礼仪式的大型歌舞形式。在土族婚礼歌中除绝大部分用土语叙唱外,尚有个别运用古藏语和汉语演唱的特点,这是长期以来民族杂剧,各民族共同生产劳动,尤其是宗教的统一和通婚以及演变嬗递,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土族民歌是本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族文化遗产中生命力很强的一部分。我国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庞朴认为“文化为物,不仅具有时代性质,而且具有民族性质,就时代性而论,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因发展阶段不同,而产生先进与落后之分,若就民族性而论,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别,正是不同民族文化得以存在的根据。”各民族的民歌,从本质上说,总是带有民族烙印的,只是在表现上有显有隐,或明或暗,土族婚礼曲中的其他民族文化痕迹,只是各民族文化借鉴而已。

土族婚礼是本民族风俗习惯的集中反映。婚礼的每支歌曲均和婚礼仪式中的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一些唱词本身就是反映民俗内容的,音乐则是这些活动喜、怒、哀、乐的直接反映,因此民间活动诸如婚礼曲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存在、发展,是为婚礼的广阔的天地。总之,婚礼中的歌如问答歌、赞歌以及舞蹈歌曲等又给婚礼中的各种民俗活动的宗教仪式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由此可见,研究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首先要了解该民族的民俗特点,熟知这个民族生活、宗教及习俗。因为一切民间艺术与民俗,彼此不能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土族婚礼歌的存在也是同土族整个习俗紧紧相连的。土族婚礼曲可以分为家族传承和群体传承这种方式。家族传承是一种家族中自上而下,人与人之间以血缘为纽带的传承方式。群体传承是种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式的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土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宗教仪式、民俗活动中进行传播与传承的方式。土族婚礼曲以家中传承为主要环境,婚礼仪式中的曲目《哭嫁》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特点,新娘的哭与不哭,大哭与小哭不是种简单的感情、情绪的表达方式,已成了对新娘进行人格、品行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婚礼中也就成了新娘展示个人道德、操行修养、以及表现家族门风,家庭教养的机会。作为新娘自身,在娘家十余年的成长,在未来婆家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起点与终点,与她在婚礼仪式上哭的表现将产生直接的联系。土族新娘在出嫁前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便待在家中,由妈妈教针线活、学刺绣,传授怎样与公婆家相处的经验,此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教会女儿唱《哭嫁歌》,以免到时候因不会唱而受人嗤笑。

由于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遗产处境濒危。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农村建设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加快、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日益提高,土族的文化艺术也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和文化变迁。许多生活习惯、服饰语言、民俗活动等都趋于现代化;婚礼的传统程式也逐渐弱化,精通婚礼曲的民间艺人正在逐年减少,很难找出一个完全精通婚礼曲各种曲调和唱词的艺人,土族婚礼曲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甚至出现削弱、消亡的态势。任何文化都包括创造者、传承者和接受者三个因素,民间艺人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储存着、掌握着、传承着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民间音乐的创造者、表演者又是主要的传承者,他们为土族民间音乐的广泛传播与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土族民间艺人的世代传承,就没有土族民间音乐,我们今天也就听不到具有浓郁土乡风味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婚礼曲。他们既是土族民间音乐活的宝库,又是民间音乐代代相传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

土族聚居的地区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习惯于“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加之受社会、历史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他们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生活相对封闭,又没有文字,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与民间音乐仍遵循着“口传心授”这种较单一的,原始的方式保留和传承,许多民俗活动至今还保持着原生态的面貌,这样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保存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客观条件,这种特殊的民俗环境为传承该民族的传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具体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产物,一旦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承土族婚俗与音乐也不例外。因此,保护传承链中的民俗环境对土族婚礼曲的保护与传承是另一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