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31
/ 2

  黄帝内经养生

卢欣

北京市延庆区香营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健康,更渴望长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如何才能健康、怎样才能长寿成了现代人苦苦探索的问题。其实,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 早已给出了答案—— — 顺应四时气序变化规律养生即可健康长寿。四季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黄帝内经》中讲到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方式希望能够给读者朋友们启迪。

一、概述

《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部以圣帝的名字命名的哲学典籍,是研究人体内部规律的医学文献经典。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祖国医学无论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方面不断发展与丰富,其基础基本都是源于《黄帝内经》(后文简称《内经》)。

中医把人当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一是指“天”“地”“人”三者是一个整体,是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是指人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如脾与胃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等,讲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也是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之一。

养生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健康与长寿。关于健康,中医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养生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争取不得病,少得病,得小病。那么中医认为得病的原因是什么?其一,《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意思是百病就是一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医谓之邪气,它通过影响人体的经络和气血来影响健康。“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的条件,自然的变化,决定疾病的产生,六淫也会影响我们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其二,《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气”实际上受情志影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素问》“气绝则身亡,气滞则血瘀,气逆则呃噎”。对于长寿,《内经》也告说我们“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与“神”俱,就能健康长寿。其实《内经》并没有告说我们具体的方法,它只是讲了一个原则,健康与长寿的根本就是建立一个道法自然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的根本是治未病,也就是未病时的作为,这个阶段其根本就是“养”,使用了自己的身体,就要保养自己的身体,如吃了食物就要养脾胃,抽烟了就要养肺,喝酒了就要养肝肾,走路了、运动了就要养膝关节等等。但是怎么养,才是我们跟《内经》学养生的真正目的。

二、春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晚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因为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容易流鼻血。

春季养肝要点:保持思想的清静。不要过分计较钱财,不追求虚名,减少人际关系中不愉快的纷争。尽量避免七情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情志过度刺激会使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受到破坏,肝主惊,惊则气乱。其次是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

三、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此为蕃秀。”此季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人们要晚些睡,早点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使情志愉快,心中没有郁怒,使体内阳气能够向外宣通开发,这就是适应夏季,保护长养之气的道理。

因为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夏季人体阳气外浮,内部阴气暗伏,特别是夏至以后,阴气渐重,人们不适合在夏季吃太过寒凉的食物、饮料而伤了脾胃,引起腹泻。

许多人在夏季的夜晚喜欢在街上纳凉至深夜,甚至整夜睡在星光之下,其实这是不好的习惯,夏季虽然炎热,但是夜里的雾露之气还是会伤害人体。有的人晚上吹一夜风扇或空调,早起的时候感觉浑身酸软,比没睡觉还觉得累,甚至四肢麻痹,瘫痪,就是因为夜里风进入了人体。

夏季养心要点:人们在夏季除了注意以上事项以外,在非常炎热的时候,可以静心体会自己心头好像有些冰雪一样的清凉,使得自己不会因为炎热而过分的烦躁。因此,养心得法,非常重要!心境平和。中医认为,夏天属火,与心相应,天热易使人烦躁,应重养神,不要发火,气郁,以免气血逆乱。笑口常开。可以消除神经紧张,促使肌肉放松。调整心情。夏天较热,人的心理容易失去平衡,导致情绪波动,令人心跳加速,心生烦躁等。因此,经常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是养心的重要一环。其次是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四、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讲:“秋三月,此谓容平。”意思是万物在秋季成熟,自然景象平定收敛。秋季由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的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养生都不能离开秋收这一原则。

《黄帝内经》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肺与秋气相通,肺旺于秋,秋天肺的气血最充沛,功能最旺盛。秋季天气寒热多变,寒凉之气及秋燥之气极易伤肺,发生感冒、咳嗽等证,所以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秋季养肺要点:秋季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的作息应该是早起早睡,以保持神志的安宁,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早睡,可以避免秋天晚上凉气伤肺;早起,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之太过。为适应秋季容平的特性,人们不该像夏季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外界,而是应该收敛神气,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就会伤了肺,提供给冬天的能量不足,冬天容易发生泄肚。秋季养生,还要注意调节情绪,因为肺主忧,悲忧易伤肺,所以应调摄情志,培养乐观情绪,提高身体的防燥能力和免疫能力。

五、冬季养生

冬三月,从立冬到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这个季节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等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

《黄帝内经》指出:“逆冬令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此处的少阴指肾。中医的肾不同于西医,指的是肾的整个功能系统。肾主藏精,是人体阴阳之根本,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应于冬时。中医认为,人体的能量和热量来源于肾,肾的机能旺盛,生命力也旺盛,肾机能衰弱,生命力也衰弱。在冬天,如果能使肾保持正常的封藏生理功能,就可以适应严冬季节的气候变化,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冬季养肾要点:冬天要保持肾气旺盛,关键的一点是,要防止冬季严寒的侵袭。所以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 “养肾防寒”。分别从精神调养、饮食调养、起居保健入手,如:《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点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另外,注意脚的保暖、室内保持一定的温湿度、不要夜间憋尿、坚持锻炼等都是养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