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咳嗽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9
/ 2

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咳嗽的临床效果观察

刘晓星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 乌拉特前旗人民医院 014400

【摘要】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加减在咳嗽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被乌拉特前旗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化随机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临床症状评分明显更低(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减在咳嗽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咳嗽;麻杏石甘汤;抗感染;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6       【文献标识码】 A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症状,其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等,部分婴幼儿和儿童可表现为喘息样咳嗽,伴有呼吸困难,该病病程一般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针对咳嗽以对症治疗配合抗感染治疗为主,但抗感染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且长期服用抗感染药物易发生耐药性,疾病反复发作,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1]。而中医认为,咳嗽是顽固性疾患,其治疗以宣肺降气联合补益药物为主,从而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且长期服用中药不会发生耐药性,药物的副作用也较小[2]。因此,本研究选取在乌拉特前旗人民医院诊治的100例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麻杏石甘汤加减在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乌拉特前旗人民医院诊治的100例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年限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采用简单化随机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2~48岁,平均年龄(29.25±2.13)岁;观察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3~50岁,平均年龄(29.60±2.16)岁。纳入标准:(1)符合咳嗽的临床相关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类疾病;(2)合并严重的精神疾病;(3)对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4)近期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包括消炎药、头孢、阿奇霉素等药物,严重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进行用药。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组成成分:芦根30g、生石膏30g、苦杏仁15g、黄苓15g、浙贝母15g、桔梗15g、炙百部10g、麻黄10g、款冬花10g、炙甘草10g。加减治疗:外感风寒患者加羌活、防风,增加麻黄用量;痰多气急喘息患者加莱菔子、瓜蒌,白芥子、增加石膏用量;脾虚乏力患者加党参、太子参、白术;晚上咳嗽为主患者加大青叶、败酱草,增加石膏用量;干咳为主患者加生地、玄参、麦冬、五味子;小儿积食明显者增加焦三仙、鸡内金、槟榔;肝火旺者增加柴胡、郁金、川楝子;春季酌情增加柴胡、黄芩、菊花;夏季酌情增加藿香、佩兰、滑石,减少麻黄用量;秋季酌情增加枇杷叶、桑叶、麦冬;冬季酌情重用石膏、麻黄,增加莱菔子、厚朴、槟榔。诸药混合后加水煎煮至300mL,每日取汁服用,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1.3检测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中医症候积分。(1)临床疗效:患者症候积分改善率低于30%为无效;症候积分改善率介于30%~70%之间为有效;症候积分改善率高于70%为显效。临床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2)中医症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进行评估,包括咳嗽、喘息、呼吸困难、气促症状,依据严重程度分为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依次记为0、2、4、6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实现本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治疗效果的表示与检验方法分别为百分数(%)和卡方(χ2)检验,中医症候积分的表示与检验方法为均数标准差x±s和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78.0%)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0%)明显升高(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0

3(6.0%)

31(62.0%)

16(32.0%)

47(94.0%)

对照组

50

11(22.0%)

32(64.0%)

7(14.0%)

39(78.0%)

χ2

9.985

P

0.000

2.2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和CAT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和CAT评分均有所降低(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和CAT评分降低幅度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和CAT评分比较(x±s

临床症状评分(分)

CAT评分(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50)

5.37±0.61

1.48±0.19&*

21.31±4.68

9.94±1.62&*

对照组(n=50)

5.29±0.58

3.59±0.27&

21.36±4.72

15.59±2.38&

t/P组内值(观察组)

7.922/0.000

8.365/0.000

t/P组内值(对照组)

6.991/0.001

6.568/0.003

t/P组间值

2.156/1.036

5.649/0.012

2.389/1.014

7.108/0.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抗感染治疗比较,经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更显著。结果提示,麻杏石甘汤加减通过宣降肺气、止咳化痰、清肺平喘等功效在咳嗽患者中发挥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1]郭金汶.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肺热型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1):109-111.

[2]陈婧婧,胡剑云,甘思雨等.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痰热壅肺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J].福建中医药,2023,54(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