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小学生的批评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9
/ 2

论对小学生的批评技巧

 陈俊峰 

十字镇第二小学

摘要:小学生思想未成熟,心理和生理不稳定,犯错不可避免。批评作为教育学生的一种必要手段,要讲方式方法。教师掌握好了批评的技巧,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批评技巧

引言: 批评作为教育学生的一种必要手段,是一门科学,也一门艺术。是科学,就要讲它的科学性;是艺术,就要讲它的方式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采用的教育方法不恰当,不但会给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对犯错误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必须讲究批评的技巧,做到恰到好处。那么,教师应怎样运用批评的技巧呢?

一、全面掌握事实是批评的前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批评学生也是这样,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要认真调查,实事求是。不管怎样,教师要批评学生之前,也要弄清其原因。如果教师没有调查清楚,急于批评,会极大地打击小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更达不到批评的效果。这说明,教师批评学生,一定要先调查,后批评,向其他同学以及他本人询问,了解清楚,然后在批评教育。按照这点要求批评学生,其好处有三:一是批评有证据,学生信服;二是不会导致对学生错误批评,抑制了不良后果发生;三是能较好地达到批评的目的。

二、批评要以尊重、理解小学生为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种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这样就不会使学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从而使学生产生改正错误、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

(一)以诚待人,引起共鸣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平等对待学生。只有平等对待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它的批评是对他的关爱与关心。批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辱骂训斥、体罚学生等侮辱人格的做法是必须避免的。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这一点,是学生能够接受老师批评的前提。虽然小学生年龄偏小,但教师应该明白自己和小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作为教师,要更能理解学生,广义上的理解,是对当今小学生成长的经历和环境,作为一代人共性的了解。只有理解这一代人,才能做通一个人。狭义上的理解,就是对小学生所犯错误的前因后果做具体分析,理解小学生所犯的错误,是他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既往不咎,给他改正的机会。只要真正理解了学生,才可以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展开批评,把批评引向深入;才能使学生理解老师对他的批评,从而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

(二)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在现实中,我们许多老师批评小学生时,就会把这个学生以前所做过的错事也一起提出来。其实这根本就适得其反。这次犯错误是因为这件事,与以前的事根本无关,与学生这个人的品德也没关系。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你这个老师不喜欢他,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是在报复他以前所犯的错误,那么,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出现了:我就是要多惹事生非,看你老师能把我怎样?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在批评学生时,要只对其事而不对人。

三、批评要说理与动情相结合

说理应贯穿于批评学生的全过程,批评学生要坚持说理与动情相结合。说理是向学生讲清道理,动情就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以理服人是让小学生明白道理,明辨是非;动之以情是让学生不是一味服从教师的批评和“裁决”,而是口服心服。

(一)开门见山,客观公正

说理是否充分是批评的基础,教师对小学生的批评教育工作讲究以理服人。通过用深刻、准确、充分的道理说服犯错误的学生,让他认识犯错误的危害性,这是批评教育工作的宗旨。具有说服力的言语和道理是促使内因起作用的外因条件,因此,要改掉小学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要以理服人。

(二)情理相融,以人为本

情通则理达,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如果态度诚恳,对学生真心真意,即使小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老师讲的道理,也会觉得老师是诚心诚意,是真正关心自己,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小学生犯错误受到批评是应该的,但可以在批评前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先进行表扬,给他戴“高帽子”,然后进行严厉批评。在小学生犯错误时找到真正的原因,而不是全盘否定。

四、批评要因材施教,审时度势

(一)尊重差异,灵活适度

新课程要求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小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等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批评方式。对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强的小学生可采用商讨式的方法;对善于独立思考、自我意识较强的小学生可采用暗示、点拨的方法;对有惰性心理的小学生可采用措辞尖锐的方法,对自我防卫心理强烈的小学生,可采用突击式的谈话方法;对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的小学生,可采取渐进式的方法。

在批评谈话开始时,教师和学生都可能有相悖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灵活的方式并把握好批评教育的度。大家都明白的问题,可以开门见山,直陈事理,提高学生认识。学生暂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旁征博引,细细道来,让他们逐渐明白。

(一)把握适当的场合与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我们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从爱护学生出发,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批评场合原则上最好以一对一,尽量不要当着他人的面提出批评,免得使对方受自尊心的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把握最佳时机也很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积极情绪状态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接受意见,更容易接受批评;反之,如果学生处于郁闷、苦恼等消极性情绪时,就不易达到批评的效果。当学生的情绪冲动时,须避其锋芒,避免“硬碰硬”,力戒批评。因为小学生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原本就比较差,在这种状态下,这种能力大大降低,不能理智的思考问题,这时再批评会导致激化矛盾、局面失控。可以待到学生内心平静时,再视其所犯错误的具体情节,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者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批评还要选择学生对批评人抱有信任、希望之时。批评是逆耳忠言,是负刺激,相比之下具有较难接受性,因而更需要批评的双方以足够的信任为前提基础。老师对学生持信任态度时,学生大都能理解教师的批评动机,对批评也能够接受。笔者认为采取课下与孩子谈心的方式为最好,即使孩子有了不愉快的情绪,也不会影响学习。另外,无论是什么事情,都应该用商量的口吻,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作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对学生的教育一般都以激励为主,但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只要抱着真诚的态度,多利用一些批评的技巧,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批评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小眉. 批评教育学生的技巧分析[J]. 亚太教育,2019,(11):33.

[2]孙颖. 略谈班主任的批评技巧[J]. 甘肃教育,2016,(12):38-39.

[3]张运前. 批评教育学生的技巧[J]. 赤子(上中旬),2014,(2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