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成熟度对烤烟上6片产量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9
/ 4

不同成熟度对烤烟上6片产量质量的影响

禹国伟

云南省烟草公司保山市公司隆阳分公司  67800

摘  要【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成熟度对烤烟上部6片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通过研究不同采烤成熟度(尚熟、成熟、完熟)对上6片烤后烟叶外观性状、物理性状、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上部叶一次性采烤对烤后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为了提高上部烟叶的烘烤质量及可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烤后烟叶经济外观性状、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正常成熟条件下,上部叶一次性采烤有利于提高烟叶烘烤质量和经济性状;推迟10天(完熟)采烤,烤后烟叶的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较佳;相对于成熟采烤处理,完熟处理烤后烟叶糖碱比值更适宜,蛋白质、淀粉、烟碱等含量较低,总糖、还原糖、钾等含量较高,感官质量较佳。【结论】烤烟上部6叶采用一次性采烤应适当推迟采收时间,有助于提高烤后烟叶的品质和可用性。

关键词烤烟;成熟度;上部叶;产量;质量

国外商品烟叶的质量因素中,居首位的就是成熟度[1-2]。在提高上部叶可用性方面,国内有较多的研究报道[3-11],我国卷烟生产中中部叶仍是利用率最高的部位,与国外上部叶在整个烟叶产量和品质利用率高达40%相比,差距甚远[12-16]。在上部烟叶烘烤中,由于成熟度等因素导致烘烤中烟叶挂灰、烤青,烤后烟叶颜色浅淡、组织结构紧密、等级质量不高等现象较为普遍,工业企业的反响尤为突出[3,8]。为提高烟叶成熟度,研究了烟叶成熟过程中生态环境条件影响和烟叶生理动态变化[9-12]。许多研究结果认为,采收成熟度好的烟叶,烤后烟叶香气相关物质含量较高,化学成分协调,结构疏松,安全性指标表现好[13-16]。本试验研究了烤烟上部6叶不同采收成熟对不同叶位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外观及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旨在为提高上部叶的可用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20年在云南省隆阳区瓦渡乡土官村进行,供试品种为云烟100。选择集中连片的地块、烟苗移栽时间相对集中、烟田施肥水平相等,大田管理水平一致的烟田60亩。烟株打顶时,要求打顶留叶数控制在20±1片,误差范围15%,即至少85%的烟株留叶20片,留叶21片、19片的烟株总和少于15%。

1.2  试验设计

为便于叙述,将顶部6片叶自上向下标注为顶部第1叶位(简称顶1)、顶部第2叶位(简称顶2)……顶部第6叶位(简称顶6)。

试验设为三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三次。具体试验操作方法见下表:

表1 试验操作方法

处理

试验操作方法

M1

M1处理在上6片叶在工艺成熟前10天一次性采烤。

方法:共采烤20亩烟叶,顶6~顶4叶与顶3~顶1叶分开。顶6~顶4叶编后装3,这3烟叶依次记为M1-11、M1-12、M1-13,烘烤完毕出后分开堆放。顶3~顶1叶编后装3,这3烟叶依次记为M1-21、M1-22、M1-23,烘烤出后分开堆放。

M2

M2处理在上6片叶工艺成熟时一次性烤。

方法:共采烤20亩烟叶,将顶6~顶4叶与顶3~顶1叶分开。顶6~顶4叶编后装3,这3烟叶依次记为M2-11、M2-12、M2-13,烘烤完毕出炕后分开堆放。顶3~顶1叶编后装3,这3烟叶依次记为M2-21、M2-22、M2-23,烘烤出后分开堆放。

M3

M3处理在上6叶工艺成熟后推迟10天一次性采烤。

装炕方法:共采烤20亩烟叶,将顶6~顶4叶与顶3~顶1叶分开。顶6~顶4叶编后装3,这3烟叶依次记为M3-11、M3-12、M3-13,烘烤出后分开堆放。顶3~顶1叶编后装3,这3烟叶依次记为M3-21、M3-22、M3-23,烘烤出后分开堆放。

各个处理严格按照上部叶烘烤工艺进行烘烤,烤房为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外观质量和经济性状分析

按烤烟分级标准对各处理烤后烟叶,按顶1-3叶,顶4-6叶分别进行分级称重,计算各处理及叶位烤后烟叶的亩产量、均价、上等烟比例、杂色烟比例等经济性状。

1.3.2  外观质量鉴定及物理特性测定

分别取不同处理各叶位混合烟样,对其外观质量进行鉴定描述及烟叶物理特性测定。

1.3.3  化学成分测定

分别取不同处理各叶位混合烟样30片,粉碎混匀,作为化学成分测定样品。试样的制备:烘箱法;根据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蛋白质为检测依据,使用连续流动分析仪,对参试处理的样品进行检测。

1.3.4  感官质量评价

分别取不同处理各叶位混合烟样30片,回潮后含水率为18.0%~21.0%,装入塑料袋,密闭,室温下存放2 h,切丝,然后在规定的条件下调节,使烟丝含水率达到12.5%左右,卷制成卷烟后在规定的条件下调节(24 h),按单料烟评吸基本要求,以烟草及烟草制品感官评价方法为基础进行感官质量评吸。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间的采烤时期外观特征记载

不同处理间采烤时期外观特征记载表

处理

成熟度

颜色

黄斑

主脉

支脉

M1

顶1-3叶

欠熟

绿色

绿色

绿色

顶4-6叶

成熟

黄色

不明显

大部分腿绿

大部分腿绿

M2

顶1-3叶

成熟

黄色

不明显

大部分腿绿

大部分腿绿

顶4-6叶

完熟

黄色,叶尖叶缘发白

明显黄斑

白色发亮

白色发亮

M3

顶1-3叶

完熟

黄色,叶尖叶缘发白

明显黄斑

白色发亮

白色发亮

顶4-6叶

过熟

整体黄色,部分出现腐坏现象

有成块黄斑

白色发亮

白色发亮

由表2可看出,本试验田烟叶随着处理采烤时期的推迟,烟叶成熟度也随着提高。

2.2 不同采烤成熟度对烤后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3 不同采烤成熟度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分析

处理

亩产量(kg/亩)

均价

(元/kg)

亩产值

(元/亩)

上等烟比例

(%)

杂色烟比例

(%)

M1

顶1-3叶

37.18

15.01

558.07

49.90

36.31

顶4-6叶

43.90

22.20

974.58

69.41

29.57

小计

81.08

18.90

1532.65

59.66

32.94

M2

顶1-3叶

34.90

19.58

683.34

66.26

8.22

顶4-6叶

42.58

29.12

1239.93

72.46

2.66

小计

77.48

24.82

1923.27

69.36

5.44

M3

顶1-3叶

33.56

17.32

581.26

61.24

11.95

顶4-6叶

36.18

24.35

880.98

60.51

26.26

小计

69.74

20.97

1462.24

50.88

14.11

由表3分析可知,不同采烤成熟度对上部6片叶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影响较大。随着采烤时间的推迟,亩产量呈下降趋势;均价、亩产值、上等烟比例均表现出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而杂色烟率则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M1亩产值最高;M2的均价、亩产值、上等烟比例指标均优于M1、M3。

2.3  不同采烤成熟度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及物理性状的影响

4 不同采烤成熟度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及物理性状分析

处理

外观质量

    物理性状

油分

身 份

叶片结构

色 度

单叶重(g)

含梗率(%)

单位叶面积

重量(g/m2)

M1

顶1-3叶

稍有

稍厚

紧密-稍密

中-弱

12.35

25.42

68.40

顶4-6叶

稍厚

尚疏松-疏松

强-中

14.80

26.56

75.94

平均值

13.57

25.99

72.17

M2

顶1-3叶

有-稍有

稍厚

稍密-尚疏松

强-中

11.72

24.33

62.55

顶4-6叶

多-有

稍厚

疏松

14.21

26.06

73.82

平均值

12.96

25.19

68.18

M3

顶1-3叶

稍厚

尚疏松-疏松

中-弱

11.15

23.96

60.42

顶4-6叶

稍厚-中等

疏松

12.12

25.06

71.72

平均值

11.74

24.51

66.07

由表4分析可知,不同采烤成熟度对上部6片叶烤后烟叶外观质量有明显影响。其中,采烤成熟度对烤后烟叶油分、叶片结构和色度等指标影响较大,对烟叶身份影响较小。其中,M2烤后烟叶各个指标均较好,M3却更有利于提高烟叶油分含量和改善叶片结构。不同采烤成熟度处理对上部6叶烤后烟叶的物理性状指标有明显差异。处理间单叶重、含梗率、单位叶面积重量均表现出随成熟度提高而降低的趋势,其中M1单叶重显著高于M3。

2.4  不同采烤成熟度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5不同采烤成熟度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分析(%)

处理

总糖

还原糖

烟碱

总氮

蛋白质

糖碱比

M1

顶1-3叶

28.01

25.87

3.89

2.11

7.45

7.20

顶4-6叶

27.73

25.06

3.79

1.94

7.34

7.31

平均值

27.87

25.47

3.84

2.02

7.39

7.25

M2

顶1-3叶

28.29

25.30

3.78

1.99

7.01

7.48

顶4-6叶

29.02

26.58

3.75

1.86

6.72

7.73

平均值

28.65

25.94

3.76

1.92

6.86

7.61

M3

顶1-3叶

27.28

24.20

3.67

1.83

6.75

7.43

顶4-6叶

28.02

23.04

3.51

1.71

6.34

7.98

平均值

27.65

23.62

3.59

1.77

6.54

7.70

由表5分析可知,不同采烤成熟度对上部6片叶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指标的影响较大。随采烤成熟度的提高,总糖、还原糖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烟碱、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则随采烤成熟度的提高呈降低的趋势。各处理糖碱比表现为M3>M2>M1,均在优质烟叶糖碱比6~10范围内[7]

2.5  不同采烤成熟度对烤后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6不同采烤成熟度烤后烟叶感官质量分析

处理

香气质(10分)

香气量

(10分)

吃 味

(10分)

杂 气

(10分)

刺激性

(10分)

劲  头

(10分)

燃烧性

(10分)

总分

(70分)

M1

顶1-3叶

6.1

6.0

7.4

6.5

6.6

7.5

7.2

47.3

顶4-6叶

7.1

8.1

8.6

7.6

7.6

7.8

8.0

54.8

平均值

6.6

7.1

8.0

7.0

7.1

7.7

7.6

51.0

M2

顶1-3叶

8.2

7.9

8.7

7.7

7.7

7.9

7.7

55.8

顶4-6叶

8.3

8.3

8.8

7.7

7.7

8.0

7.9

56.7

平均值

8.3

8.1

8.7

7.7

7.7

8.0

7.8

56.2

M3

顶1-3叶

8.2

8.3

8.8

7.8

7.8

8.0

7.7

56.6

顶4-6叶

8.3

7.3

9.0

7.9

7.8

7.0

7.9

55.1

平均值

8.3

7.8

8.9

7.8

7.8

7.5

7.8

55.8

由表6可知,不同采烤成熟度对上部6片叶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较大。M2处理的烟叶香气量较足、香气质好、杂气较少、刺激性较低、燃烧性较好,总得分最高,其次为M3处理,M1处理最差。

3  结论与讨论

采收烟叶的成熟度是烟叶质量形成的核心因素[1]。研究结果表明,上部6片叶在工艺成熟时采烤的外观质量、经济性状、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为最佳;其次为上部6叶工艺成熟后推迟10天采烤,烟叶成熟度达到完熟-过熟,烤后烟叶糖碱比值更适宜,蛋白质、烟碱等含量较低,工业可用性好于工艺成熟前10天采烤处理。这说明相对成熟处理,完熟采收处理更有利于改善烟叶的组织结构等物理特性,平衡烟叶化学成分,提高烟叶感官质量。烟叶大多数香味物质的含量及所测物质中醛类、酮类、醇类的总量都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8]

综上所述,推迟采烤时期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以及工业对上部烟叶的使用情况[9-11],隆阳瓦渡烟区上部6片叶采烤时期应选择在上部顶4~6叶位达到完熟、顶1~3叶位达到成熟时进行,有助于提高烤后烟叶的产质量和工业可用性。

参考文献

[1] 蔡宪杰,王信民,尹启生.成熟度与烟叶质量的量化关系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5, 11(4): 42-46.

[2] Çakir R, Çebi U. The effect of irrigation scheduling and water stress on the matur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Virginia tobacco leaf[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0, 119(2-3): 269-276.

[3] 纪成灿,王胜雷,许锡祥.提高上部叶可用性和降低上部叶比例的农业措施[J].中国烟草科学,2001,(4):19-22.

[4] 韩锦峰,汪耀富,林学梧.烤烟叶片成熟度与细胞膜脂过氧化及体内保护酶活性关系的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1994,2(1):20-24.

[5] 许自成,黄平俊,苏富强,等.不同采收方式对烤烟上部叶内在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1):13-17.

[6] 肖波,陈建军,吕永华,等. 采收方法对烤烟植株上部叶烘烤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8, 44 (2):221-224.

[7] 王勇,周冀衡,肖志新, 等. 不同成熟度对烤烟烟叶品质和安全性指标的影响[J]. 中国烟草科学, 2007, 28(3): 26-29.

[8] 朱忠,冼可法, 尚希勇. 中上部不同成熟度烤烟烟叶与主要化学成分和香味物质组成关系的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 2008, 14(1): 6-12.

[9] 武圣江,周义和,宫长荣, 等. 密集烘烤过程中烤烟上部叶质地和色度变化研究[J]. 中国烟草学报, 2010, 16(5): 72-77.

[10] 汤洋,邓小华.上部烟叶一次性采烤技术对烟叶可用性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2,(21):106-108,113.

[11] 杜伟文,朱列书,刘本坤,等.一次性成熟采烤对K326上部6片烟叶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23-25.

[12] Hwang K J, Kim C W, Kim C H. Studies on the change of chemical components of flue-cured tobacco with maturity[C].Coresta Congress[S. .l ], 1981: 10.

[13] Walker E K. Som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ed leaves of flue-cured tobacco relative to time of harvest, stalk position and chlorophyll content of the green leaves[J]. Tobacco Science, 1968, 12: 58-65.

[14] Zilkey B F. Effect of leaf ripeness and genotype on agronom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asurements of flued-cured tobacco and tobacco smoke[C]. Tobacco Chemistry of Research Confrence, 1980.

[15] Grunwald C. Phytosterols in tobacco leaves at various stages of physiological maturity[J]. Phytochemistry, 1975, 14(1): 79-82.

[16] Chiang S Y, Grunwaldb C. Duvatrienediol, alkanes, and fatty acids in cuticular wax of tobacco leaves of various physiological maturity[J]. Phytochemistry, 1976, 15(6): 961-96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