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关于健康科普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8
/ 2

新媒体时代关于健康科普的思考

胡斌

重庆大学出版社,重庆 400030

摘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广泛开展健康科普活动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健康科普知识的创作和传播成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促进人民健康的基石和重要途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健康科普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分析新媒体时代下,健康科普创作、对象和形式特点,以期健康科普工作开展能进一步得到重视,产出集权威性、原创性、系统性、交互性、开放性于一身的优秀健康科普作品,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健康科普;创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获取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迫切要求通过开展健康科普工作,将健康领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向公众普及传播,不断提升健康教育信息服务的供给力度,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1]。2019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公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广泛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掀起健康中国建设热潮[2]。在“人人传播、万物皆媒”的新媒体时代[3],面对越来越碎片化的传播形态,笔者认为健康科普首先应该解决的三个问题是:谁来科普、对谁科普、怎样科普。

一、健康科普创作

健康科普强调信息源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因此传播主体必须以专业的医务人员或相关科研人员为主导,具体包括具有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等临床一线医疗工作者,各类具有医疗资质的正规医疗机构和医疗科研人员,他们最接近权威、最了解前沿,也最有资格向公众科普。然而多少有些遗憾的是,医务人员和相关科研工作者在做科普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困惑,不愿和不能。不愿做是认识和个人意志的问题,而不能做则反映了相关行业领域健康科普面临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医务人员和相关科研工作者有着深厚的学术和专业素养,社会需要他们来做科普,去阻止一些似懂非懂或伪科学的传播[4],帮助公众养成健康行为、普及健康生活,进而发生认知、行为的改变,逐步提高健康素养水平,起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改善预后的作用。

毕竟科普不是医务人员和相关科研工作者的主业,那么如何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做科普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发自内心觉得科普是有益社会和有益于自身业务提升的“双赢”,同时,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及社会影响评价,以及科学共同体对从事健康科普这种执业行为的认可,也能激发医务人员和相关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5]。除此之外,一个成熟的健康科普市场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发挥政府(经费投入、政策导向)、市场(运作)、个人(知识、技能)三者的合力才是重中之重。健康新时代的背景下,医疗行业和领域不缺少人才,真正缺少的是发掘人才潜力的氛围和环境——尊重事实、理性怀疑、客观判断、宽容失败。

二、健康科普对象

健康科普的主要对象应当是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的公众群体,包括疾病患者、患者家属、易感人群和普通公众,尤其应该对有精准健康需求的人群形成辐射。从更上层的角度来说,健康科普是落实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重要举措,它的对象是全人群,再细分下来也就是每一件科普作品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医务工作者和相关科研人员的创作成果是给谁看的、给谁读的,这必须在创作开始前就明确敲定。不同的目标群体,存在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健康意识和传统观念等诸多方面的明显差异。因此,在健康科普创作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差异,如果对不同人群讲述同样的内容、用同样的语言,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健康科普作品的对象确定以后,创作者才能依此选择内容和表现手法[6]

此外,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公众健康素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而中老年群体、低文化程度人群素养水平仍然较低。在健康科普终归是服务和造福全人类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不能忽略每个人都是健康科普的受众这一重大前提。《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动行为报告》[7]表明,公众始终高度关注医学与健康领域的科技进展,与医学相关的热搜词搜索始终处于“第一梯队”。换言之,人人都希望身体健康,健康科普与每个人密切相关。

三、健康科普形式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传播体现出普及率高、传播效率高、时效性强、信息含量大、互动性强的传播优势,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借助手机互联网学习,即便是学术性很强的医学。健康科普开始从单一的线下人际传播医学知识阶段走向了以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等为特点的线上线下交互传播阶段[8]。与此同时,甲型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病毒感染等公共卫生事件也一次次地对健康科普传播能力提出挑战,如何精准高效地传播公众所需的健康知识,杜绝“信息疫情”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产生也为健康科普与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找到了沟通合作的空间与需求。

总的来说,健康科普应该是内容、形式、渠道三位一体的统一,新时代的健康知识传播更应该充分顺应不同媒介形式高度融合的崭新态势,以及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形成“互联网+科普”的新模式。“互联网+”通过信息抓取实现用户群体的属性分析,通过细分目标用户进行精准化信息推送。健康科普与健康传播的协同发展,将更好地实现健康传播的目的,即致力于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接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9]

四、总结

健康科普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马上看到成绩,也不会直接转化为GDP,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10]。如何让科普的种子在医务工作者和相关科研人员的心中生根发芽?如何让健康科普服务、造福全人类?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健康科普的精准投递?这些问题尚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实践,相信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全面启动,健康科普工作将进一步得到重视,产出集权威性、原创性、系统性、交互性、开放性于一身的优秀健康科普作品,以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玉明. 健康科普:是责任 更是义务[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 49(7): 2.

[2]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3] 侯震, 童惟依, 邓靖飞, 等. 新媒体环境下健康科普视频的创作与传播策略研究[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2, 36(1): 51-54.

[4] 《2019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揭秘三大谣言高发领域[EB/OL]. 人民网,(2019-12-26). 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9/1226/c1008-31524533.html.

[5]李雯. 健康科普 连接医生与患者的桥梁 访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会长郭树彬[J]. 中国卫生人才, 2018, 247(11): 22-24.

[6] 李敏, 沈艳, 王珏. 新媒体时代健康科普图书编辑实践与思考[J]. 中国报业, 2022(9): 76-78.

[7]中国科协科普部, 百度数据研究心, 中国科普研究所. 2015中国网民科普搜索需求行为分析报告[J]. 科技导报, 2016, 34(12): 29-33.

[8] 李连凡. 健康科普类自媒体传播研究——以“仙鹤大叔”抖音号为例[J]. 新闻文化建设, 2021(13): 166-167.

[9] 黄征宇, 张梦婷. 自媒体时代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科普实践与思考[J]. 中国健康教育, 2021(9): 37.

[10] 董健, 唐文娟, 江世亮, 等. 医学科普基础与实践[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