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精神的时代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孔繁森精神的时代内涵

[李超]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252000

摘  要:孔繁森精神历久弥新,依然闪耀着璀璨的时代光芒。孔繁森精神中的“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说一万句空话,不如办一件实事”“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咱不能沾公家的光”契合了新时代的好干部标准,需要进一步赓续传承。

关键词:孔繁森精神;好干部标准;时代内涵

孔繁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党员领导干部,奋发有为、攻坚克难。进入新时代,孔繁森先后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最美奋斗者、建党百年100位重要英雄模范等荣誉,孔繁森精神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孔繁森精神契合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六次提及孔繁森精神,并号召党员领导干部,要像孔繁森那样“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公仆,做一个忠诚正直的党员,做一个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不变质的领导干部”[1]。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进一步挖掘孔繁森精神的时代内涵,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更多“孔繁森式的好干部”。

一、信念坚定——“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方向,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知。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都坚贞不渝,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孔繁森是孔子七十四代后裔,在齐鲁文化的熏陶滋养下,形成了忠厚正直的性格。8年军旅历练,特别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坚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由于表现突出,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上写下了“为了人民、为了党,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甘心情愿!”铮铮誓言。孔繁森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始终践行着入党初心。“我们国家正处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之时,西藏缺少干部,急需支援。我这样的年轻干部不报名,难道还要让党点名?我知道西藏条件差,生活艰苦,但是,你不去,别人也得去,人家能吃的苦,我孔繁森也能吃。再说,谁没家庭?谁无妻子老小?如果以此为理由,不去西藏,党交给的援藏任务谁来完成?”1979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报名赴西藏工作,拟担任日喀则地位宣传部副部长。报到后,地位领导见他年轻体壮,决定改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征求意见时,孔繁森回答“我是党的干部,听从组织安排”。1988年,山东省要选派一名副厅级、政治上成熟、有在藏工作经验的同志带队进藏。孔繁森克服重重困难,服从大局,再次进藏。当五年后工作期满,可以回内地为母亲尽孝、陪伴家人时,西藏自治区党委征求他的意见,能否到阿里任职?“不管怎样,作为一个入党多年的同志,服从命令是第一位的。”孔繁森同志的工作岗位几经变动,都能做到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以服从党和人民的需要为天职,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自参加工作30来年时间,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我没有动摇和改变过。不管是工作顺利的时候,还是我们党处于困难时期,自己都能坚信党的领导,坚信共产主义信念[2]

二、为民服务——“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3]。孔繁森甘当公仆,时刻把群众利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由于远离故乡,他将这份爱全部转化为对藏族同胞的爱。“每当看到藏族的老人,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每当看到藏族的孩子,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女。”而他也真正做到了“藏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藏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西藏的土地就是我的家乡,我一定要把我的情,我的爱,奉献给他们”。1992年8月17日墨竹工卡县羊日岗乡乌加荣村附近发生5.1级地震,孔繁森迅速奔赴灾区,并在羊日岗乡其玛卡村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三个失去亲人的藏族孤儿。针对藏区农牧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乡时就随身带着小药箱,利用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当兵时学到的医疗护理技术,为农牧民送医送药。他总是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对无依无靠的老人嘘寒问暖,为生活拮据的群众慷慨解囊,给患肺病的藏族同胞吸痰,用胸口为聋哑老人暖脚,这都彰显着共产党人最深厚的人民情怀、最纯粹的赤子之心,也践行着孔繁森的境界感——“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三、勤政务实——“说一万句空话,不如办一件实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勤政务实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兴业之基。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党的干部要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的重托。好的政策、好的办法只有真正落实落地,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护。“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下去干什么?一了解群众疾苦,二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这是孔繁森工作中的自我要求,更是他的工作方法。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等工作,仅用4个月就跑遍拉萨所有城市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努力下,拉萨市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拉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从1988年的45%提高的1992年的80%。援藏期满留人阿里地委书记,从拉萨去阿里有两条路,孔繁森为了沿途考察阿里了解民情,选择了人口相对集中、路途更远的北路:拉萨---日喀则---拉孜---措勤---改则---革吉---狮泉河,全线长达1800公里,道路崎岖艰险,还要翻越几座6000多米的高山。4天4夜的路程,他走了10天10夜。面对阿里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孔繁森说,“阿里的贫穷,是我们的耻辱;率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为了寻找阿里地区的发展优势,为了寻找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他一个县、一个区、一个乡地跑,从南方的边境口岸到藏北大草原,从班公湖到喜马拉雅山谷地,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跑遍了全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经过广泛深入调研,总结出阿里贫困的“三大原因”、发展的“六大优势”,制定了“北联新疆,南拓边贸,建设三个不同类型又互为补充的区位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规划。经过几届班子的不懈努力,如今已经变成美好的现实。

四、敢于担当——“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

干部敢于担当作为,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西藏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年平均含氧量不足内地的65%,而紫外线辐射量却超过内地平均值的8倍,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而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温度常年都在0摄氏度以下,最低能达到零下40多度。每年7-8级大风季节就有140天。艰苦的自然环境就被西方的医学界称为“生命的禁区”。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孔繁森第一次援藏出发前作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到任后就投稿《大众日报》,表达了自己“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坚定决心。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战斗了15个春秋,曾三次遇险,但历经危难志不移,越是艰险越上前,从未向组织表达过困难与抱怨。1980年5月,岗巴县塔吉区孜克公社发生暴风雪,孔繁森带队组织救灾返回途中,不慎坠马摔伤,是藏族群众轮流抬着单价,跋山涉水把他送到了医院,他在昏迷三天三夜之后终于转危为安。1989年11月,孔繁森驱车下乡检查工作途中发生车祸,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底骨折,还未完全康复,他就带着考察组到北京、重庆、杭州等地16所中学看望藏族班的学生,疼痛折磨着他,而他全然不顾。1994年2月26日夜里3点,孔繁森感到头痛欲裂、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由于连日超负荷的工作和长时间的高原反应,让有着医学知识的他预感到了死神的来临。他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在笔记本上给公务员小梁写下了遗书。1994年11月28日,孔繁森带队赴塔城巴克图口岸考察边贸工作,夜宿克拉玛依市。29日中午12时18份左右,行至塔城地区托里县城北两公里处,不幸发生车祸牺牲。

五、清正廉洁——“咱不能沾公家的光”

清正廉洁,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不变本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的讲话中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对领导干部来讲,自身硬首先要自身廉。廉,重在自觉,贵在持久,难在彻底。”孔繁森正确对待权力和金钱,淡泊名利,廉洁自律,从不以权谋私。“一个共产党员在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面前,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既不能当泥瓦匠和稀泥,也不能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当铁匠,硬碰硬。”孔繁森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孔繁森在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时,用公车本来很方便,但他却借来地排车推着老母亲观看元宵节花灯。1994年7月,孔繁森在北京参加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就带领阿里的同志到国家部委汇报雪灾情况。尽管已经从中央争取到了2600多万元的救灾基金,他舍不得在饭店就餐,经常就近吃小摊。次数多了,随行的同志认为一个地委书记吃小摊既不体面,卫生也不能保证。孔繁森却说:“咱阿里太穷了,想想咱那里还有饿肚子的群众,大鱼大肉咱能吃得下吗?”孔繁森对自己是吝啬、苛刻的,而对他人、对藏族同胞,却是慷慨大方,救济贫困藏民和有困难的干部,大部分工资和补贴,都给了需要帮助的群众。在收养3个孤儿后,生活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们受委屈,年近50岁的孔繁森3次化名“洛珠”献血900毫升,换取900元的营养费用于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他的妻子曾去拉萨探望他,但孔繁森连妻子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不起。孔繁森因公殉职后,只找到两件遗物:一是他去世前四天在考察途中提出的“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他身上仅有的8元6角钱。在孔繁森的葬礼上,藏族同胞用“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的挽联来悼念他。

习近平同志说过,“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4]。孔繁森作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杰出代表,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我们要不断赓续传承孔繁森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增强斗争本领,迎接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挑战,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江浙出版联合集团,2007:84.

[2]赵少峰、梁婷.孔繁森日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30.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23.

[4]习近平.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N].人民日报,2015-08-26(01).

作者简介:

李超(1989.4—),男,聊城市委党校讲师。


[李超]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新时代孔繁森精神融入党员干部教育研究”(2022-ZXKY-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