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策略

杨大明

甘肃省永登县特殊教育学校  

【内容摘要】: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要贯彻落实这个主题就必须抓好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社会上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某些缺陷和认知偏差,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例如情绪冲动,没有规则意识;社会意识淡漠,缺乏是非观念;依赖行为强烈,缺少独立生活能力;品行不良,任意妄为无拘无束等行为。纠正这些问题,首先要多一些“爱心和理解”,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其次,要以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依托,消除防备心理;最后,在教育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低智力儿童  心理行为  矫正策略

作者简介:杨大明(1978.3),男,汉族,甘肃省兰州市,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智力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儿童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做为智力低下的特殊儿童由于受家庭、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体教育工作中,要把儿童的智力开发为工作点,教给简单的文化知识和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视培养高尚的情境、稳定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儿童心理教育。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主导力量,须时刻关注儿童学习行为,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校内外各种教育素转化为个体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为培养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基础。

二、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

智力低下孩子是一类受人忽视和不被重视的学生,他们与普通学生没有特别的差异,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学习能力低下,有些还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进行正常活动。他们的心理体验简单,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发展水平低,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特别行为问题。

1.情绪冲动行为。

有些特殊家庭,由于自家孩子先天智力原因,经过多方医治不见效果,对孩子过分溺爱,甚至对孩子的错误也是以“她还是孩子”为由过分袒护,促使他们的自我意识无限膨胀,在遇到一些“诱发事件”时,个人信念淡漠,不能自我控制,利用冲动暴力的行为解决面对的问题。例如,有一个九年级的学生,平时表现也常人无异,当别人挑逗时情绪上显得激动,甚至在他人无防备的情况下习惯做的做出“用双手掐脖子”的行为。这是一种情绪冲动行为,也是特殊学生表达自我的方式,这种行为致命性较强,危害极大,应该引起教育者较大的关注。

2.缺乏是非观念的行为。

有些贫困家庭,父母文化较低,受不良思想影响,追求低级趣味,观念淡漠是非不分,对于社会的错误思潮不能正确区分,产生扭曲的心理和行为。这些家庭中的特殊孩子,长期受到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基本的心理需要,例如自尊、情感、成就、交往等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的行为。例如,有些高年级的特殊学生无法体谅理解父母的辛苦,在社会上某些“好事者”的哄骗引诱下做出偷窃、吸烟、消费无节制的行为。

3.过分依靠他人的行为。

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出现智力问题而无法医治时出现愧疚心理,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造成的,内心自责又无法弥补,唯一能做的就是对孩子百倍照顾,包揽孩子的一切行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导致他们的动手能力下降,形成依赖懦弱的个性。例如,我校六年级有一个学生,上下学都由父母接送,即便是简单的开锁动作也无法完成,情绪脆弱,遇到一点不顺心不愉快的事就哭哭啼啼,孩子能做的只有吃吃喝喝,依赖性极强,从不独立做一件事。

4.品行不良行为。

有些父母患精神疾病,子女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沟通,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行为放纵,缺乏管教。例如,我校二年级有一个智力残疾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奶奶抚养。在日常活动中,孩子任性妄为,无视规矩,以扰乱正常秩序为乐,在别人正常游戏时故意制造混乱,破坏教学器材。品行不良行为的孩子心理扭曲,无法体会健康美好的幸福生活,在行为上表现出“反其道而行之”的态度。

三、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正策略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用“爱心”和“理解”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孔子有言“仁者爱人”。教师是传播文明的使者,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集仁慈、宽厚、博爱于一身。在对未成人的教育上,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教育是一种心灵碰撞、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互动活动,尽管特殊学生的认知欠缺,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理解仍然不亚于普通学生,他们心灵纯洁,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关心,希望老师能像父母一样对自己嘘寒问暖,谈心交流,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对于特殊家庭的智力障碍学生,班主任的积极沟通与引导无异于一剂良药,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特殊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以平复,获得信任与安慰,增强自我尊重感和生活愉悦感。

智力障碍孩子的教育除了爱心之外,更需要“理解”。理解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桥梁,特殊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自从出生后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如果父母教育偏离孩子需要,就会导致心理失衡,产生不良行为。

2.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一方面,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指导作用,利用班级中的教育元素,发挥班会的引导功能,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发挥黑板报和各种文体活动的评价融合作用,使学生懂得友好相处,学会人际交往,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发挥与其他教师沟通的桥梁作用,及时将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汇报,共同商议教育对策,形成合力。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自我改变的积极性。

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老师关系融洽亲近,必然会对教师的说教喜欢和信任。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老师,就会产生消极和逆反的心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缺乏耐心,注意力减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榜样、育人和心理作用,尤其对于智力低下的特殊儿童,更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特殊儿童心理脆弱,缺乏是非判断力,对于个人成长中的各种现象不能正确对待。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说教师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以朋友式的角色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低智力儿童的健康心理问题是关系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要保证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教育环境对特殊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面对当前特殊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以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研究,泰然处之,积极树立“爱心至上”的育人理念,以“爱心和理解”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学会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资源,优化育人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朋友式的师生观,与特殊孩子友好相处,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发挥“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魅力;在教育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是非评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全面推行特殊教育改革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我们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把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调动起来,共同探讨,共同关注,才能使我国特殊教育质量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99712月第2卷,“浅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谢煜杰。

[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智力残疾标准http://www.shangdangqu.gov.cn/bsfw/zdly/shbz_3288/shfl/cjrfl/fwzn13/201410/t20141011_1129157.html

[3]王建平《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