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态瓶洗“藻” 科学实践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1

      给生态瓶洗“藻” 科学实践活动

赖生智

北碚区澄江镇小学校 

一、活动背景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6课《做一个生态瓶》。美丽的生态瓶过了1个多月后学生发现生态瓶的玻璃壁上脏了,它的美就暗然失色。如何让它们重放光彩呢?本期我们展开了给生态瓶洗“藻”的科学实践研究活动。

二、活动目的

1 、知道生态瓶实际上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缩影。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学生通过劳动让生态瓶变得更美,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美,从小爱劳动。

3、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找出生态瓶变脏的原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法让它重新变得干净美丽。引导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在合作养金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5、学写观察日记,科学小论文,为学生创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6、,培养学生珍爱小生命的美好情感。

三、活动对象

五年级学生。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制作生态瓶,管理生态瓶让里面的动物植物健康生长。

了解金鱼习性,学习饲养金鱼,认识常见的水草。

 金鱼是一种娇弱的动物,对水环境(温度、溶氧、酸碱、清洁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对金鱼进行饲养和管理,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对养金鱼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开展的学习活动如下:1.美丽的金鱼。2.金鱼的分类。3.金鱼的常见品种。 4.选水,换水。5. 如何给金鱼喂食。6.金鱼疾病的防与治。

第二阶段  发现问题(生态瓶变脏),找出原因。

   生态瓶大约一个月后,学生观察生态瓶的玻璃壁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发现“脏东西”是什么样的。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脏东西”是什么。

    学生发现使生态瓶变脏的东西是生活在水中的藻类植物。我们在鱼缸中发现的种类有:丝藻、绿斑藻、褐藻等。

第三阶段 寻找解决方法

1、人工用清洁工具清洗。通过观察生态瓶中有水很清澈,水藻喜欢依附在缸壁上。我们用刷子、洗碗球、小刀等工具清洗鱼缸。清洗的效果立竿见影。清洗中用小刀刮下的一片片水藻被鱼儿争抢着吃了。但我们发现清洗后的生态瓶过两三周又开始脏了,光线充足的地方脏得更快。

2、药物防治。地里面有杂草了,人们为节省劳力使用除草剂。有没有药物能除去水中的藻类泥?水蔟店里的除藻药物还真不少,我们选择了一种并按照说明书的方法使用,生态瓶变脏的速度明显变慢了。

3、生物防治。“脏东西”是植物,那就有动物吃它们。通过查阅我们知道了清道夫、清苔鼠、虾、螺等。4月10日我们在室内的生态瓶内分别投放了清道夫或清苔鼠,过了一周后生态瓶壁和里面的石头等上面的藻类都吃得干干净净。

第四阶段交流、总结。

 1、交流

  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成果(观察记录、对比实验、摄影作品、小论文)进行展示交流,共同交流。

2、总结

人工除藻、生物除藻、药物除藻的方法及优缺点。如何因环境选择适合的生态瓶。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瓶选择合适的方法除藻。

五、活动的收获

   1、学生在查找鱼缸里的“脏东西”是什么的活动中的收获:让学生学会运用简单测量、观察工具对物体定量观察、采集数据、简单记录,学会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特征,学会较长时间观察、记录生物生长与变化,学会通过语言、图画和文字对生物生长期的变化进行描述比较。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在清理鱼生态瓶的藻类时的收获:(1)根据不同地点、时间、不同类型的生态瓶选择合适的清藻方案。A、室内最好选择生物防藻。大中型生态瓶选清道夫,清苔鼠;小型鱼缸、生态瓶选螺、虾。当水温低于15摄氏度可用加热棒或以药物防藻。B、室外大型鱼缸用人工清洗和药物防治。(2)根椐地点选择不同类型的生态瓶鱼缸。室外光照强,藻内生长快,可以多选择俯视观赏的水池、石缸、陶缸。

3、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科学,学科学,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