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模式对于小儿护理工作的影响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肢体语言沟通护理模式对于小儿护理工作的影响探讨

姓名:王金玉

工作单位: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邮编:434000

【摘要】目的探究肢体语言沟通护理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5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患儿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肢体语言沟通护理,组间对比对比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有效提高患儿依从性,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 肢体语言沟通;小儿护理

近几年,儿科已经成为医患矛盾频发的科室之一,患儿年纪小,又受疾病困扰,使得临床配合度比较低,容易出现哭闹抵触的情绪[1]。患儿家长长时间处在这样的情景中同时又为患儿病情所困,难免不会生出焦躁的情绪,医护人员如果没有较高的沟通技巧,很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加上患儿无法精准的地描述自己的身体情况,也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实际的小儿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良好的沟通方式帮助患儿缓解害怕、恐惧的心情,主动拉进与患儿的关系并获得患儿的信任。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2例小儿患者为例,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5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患儿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6名,年龄1-8岁,平均年龄为(4.5±3.25)岁。对照组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为(4.5±2.39)岁。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较高。纳入标椎:患儿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智力障碍者及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谨遵医嘱护理好患儿病情相关的工作,同时打造温馨干净的环境并对患儿家长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肢体语言沟通护理:(1)眼神交流:护理人员多与患儿眼神交流,眼神交流期间需要面带微笑,让患儿感觉到温暖和善意;(2)面部表情:表情柔和,亲切大方,保持微笑,跟患儿沟通时语气要真诚且耐心,并且多聊一些患儿感兴趣的话题,拉进彼此的关系,增加患儿的亲切感;(3)保持倾听:当患儿主动说出自己感受的时候,要耐心的倾听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充分的回应和表扬,让患儿感受到是被接纳被允许的,同时予以通俗好理解的话语抚慰患儿的情绪,偶尔还可以带一些玩具奖励患儿;(4)肢体接触:在进行相关护理工作时,动作要轻柔,能敏锐的觉察患儿的反应,如果感觉到患儿有紧张抵触的心理,可以轻轻拍一拍患儿的背部或者握住患儿的双手,增加患儿的安全感[2]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采用我院本科室自制的问卷表进行调查,满分50分,评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对比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包括完全依从(全程都很配合,无任何抵触反应),部分依从(对部分操作有抵触,需要有家长干预方才配合),完全抵触(诊疗和护理全程反抗哭闹不配合)其中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定量与分类资料分别用t与χ2 检验,P<0.05表明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儿依从性

观察组患儿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患儿依从性 n(%)

组别

例数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完全抵触

依从性

观察组

31

22

8

1

30(96.77)

对照组

31

11

9

11

20(64.51)

T

/

P

/

2.2 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h,x ± s))

组别

例数

家长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

31

48.21±1.37

对照组

31

31.11±2.59

T

/

10.333

P

/

0.001

3.讨论

儿科是相对比较特殊的一个科室,患儿容易出现哭闹抵触的情绪,不仅影响了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能会引发家长对医护工作的不满,造成医患纠纷[3]。因此如何去安抚患儿的情绪,增进护理人员与患儿的关系,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肢体语言沟通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形式,是指利用表情、眼神、双手等身体多项肢体器官与他患儿进行互动交流,很多儿童患者因为年纪较小,语言能力还未发展完全,没办法精准表达自己的感受,医护人员就可以借助肢体语言与患儿进行链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紧张、恐惧的心理,还能与患儿之间建立较深的信任感。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因为肢体语言可以通过丰富的表情、动作等向患儿传递友好的信号,让患儿感觉到亲切可信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感。护理人员耐心的倾听和感受患儿的情绪,让患儿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和被理解的,会增加患儿的安全感,患儿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馈护理人员,在做相关检查时,更加愿意配合护理人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性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儿的预后具有非常积极地意义。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各大医院进行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陈明霞.肢体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服务在小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22):124-126.

[2]孙丹.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9):157-158+161.DOI:10.15912/j.2021.29.065.

[3]陈晶晶.个体化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探讨[J].系统医学,2021,6(11):196-198.DOI:10.19368/j.2096-1782.2021.1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