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2

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

李林莲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10030

摘要:在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本研究综合考虑城市布局、综合交通、建筑节能、公园绿化和居民参与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减少碳排放,提高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低碳视角;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城市作为人口集聚和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内部和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空间组织方式和结构布局,它对城市的交通、能源、水资源利用以及环境质量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1]。然而,目前的城市空间形态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不合理扩张、交通拥堵、能源浪费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加剧了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制定低碳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的关系

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密切相关,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会对碳排放产生不同的影响。首先,城市的布局和交通系统对碳排放有直接的影响。分散型的城市布局会导致居民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工作、生活,增加交通需求,增加汽车使用,进而增加碳排放。相比之下,集中型的城市布局可以减少交通需求,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碳排放。其次,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高密度和高层建筑可以减少占地面积,减少建筑物的外墙面积,进而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相对而言,低密度的城市建筑会占用更多的用地,增加建筑物外墙面积,增加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第三,交通出行方式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可以通过改变居民的出行方式降低碳排放。如鼓励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降低碳排放。相反,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可能导致汽车密集、交通拥堵,增加碳排放。第四,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也与碳排放密切相关。城市绿地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的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绿色交通和生态保护,从而降低碳排放。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2]

三、低碳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一)鼓励支持绿色建筑发展

在建筑层面,注重建筑节能,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改善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首先,需要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和推广,政府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研发的投入,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同时,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材料、节能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等,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其次,针对建筑企业加强绿色建筑宣传和教育,组织和开展绿色建筑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加强绿色建筑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推动绿色建筑理念的普及和落地[3]。除此之外,还应完善绿色建筑的建设规范与指引,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标准,鼓励建设绿色建筑。最后,还可以建立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展示绿色建筑的优势和效益。这些示范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参与者,推动绿色建筑的普及和应用,促进绿色建筑行业的成熟与壮大。

(二)构建低碳城市交通体系

鼓励发展绿色交通,构建低碳城市交通体系。综合考虑完善公共交通、鼓励非机动出行、支持电动交通工具,优化交通管制等方式,实现低碳城市的交通可持续发展。首先,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改善,提供高效、便捷、廉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增加公共交通线路的覆盖面和频次,完善换乘设施,提供多种公共交通出行选择,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其次,鼓励非机动出行方式,如步行和自行车。建设和改善步行和自行车道,提供安全、便利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同时提供相应的停车和储存设施;完善共享单车的布点布局,鼓励居民采用非机动出行方式,减少汽车使用。除此之外,推广和支持电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如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建设电动车充电桩设施,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同时推出购车补贴和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激励措施,加速电动交通工具的普及和推广[4]

(三)优化空间形态绿地布局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还需要注重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首先,通过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园的面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并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城市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设公园、绿化带、广场等城市绿地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同时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其次,在绿地布局中,要考虑到空间的高效利用,避免浪费大片空地。可以采用集中布局,将绿地集中在一起,形成规模较大的公园或绿地空间,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根据绿地的功能需求,可以将不同功能的绿地进行合理分区。例如,设置休闲娱乐区、运动健身区、游乐设施区、花卉展示区等,以满足市民不同的需求。除此之外,在绿地布局中,要考虑到绿地与建筑的结合,形成绿色景观。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如公园、绿化带等,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还可以吸收CO2,减少碳排放。可以在建筑物周围设置绿化带、花坛、草坪等,以增加绿地的面积和美观度。同时,可以在建筑物内部设置室内绿化,以增加室内空间的舒适度和美感。

(四)提升空间规模紧凑度

提升空间规模紧凑度,可以有效减少人们的通勤距离,降低交通能耗和碳排放。在紧凑化发展理念下,需要提高城市的空间密度开发强度。从生态、安全、健康的角度出发,城市建设用地应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首先,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减少低效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其次,鼓励集约用地,鼓励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人口集聚、产业布局,从而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当通过综合评价城市各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产业发展情况以及人口规模等因素,确定各地区的开发强度阈值。在达到阈值时,可以允许其继续开发;而如果在达到阈值之前已经出现了人口和产业过度集聚的情况,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进程中,空间形态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通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强低碳视角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优化绿地布局、促进可持续交通、提高建筑能效等策略的综合应用,将为城市创造更加宜居、健康和可持续的环境,实现城市空间形态的低碳优化,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居民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冷红,赵妍,袁青.城市形态调控减碳路径与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23(01):54-61.

[2]方颖,白秀叶.城市空间形态、公共服务空间均等化与居民满意度[J].经济学(季刊),2022,22(04):1405-1424.

[3]熊薇.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评价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华中建筑,2020,38(06):90-94.

[4]王春申,谭凡,赵雁.探究低碳理念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7(0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