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4
/ 2

探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吴吉虎

辽宁省冶金地质四〇二队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   鞍山市   114038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矿产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但由于不合理开采现象的存在,导致了目前我国的矿山地质灾害频发,矿山地质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矿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引言

        矿产资源开发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粗放式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激化了矿区居民和矿山开采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强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稳步推进,加大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够实现矿山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常见矿山地质灾害类型的危害及形成原因分析

        1.1边坡崩塌、滚石

        边坡崩塌是最为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其也被人们称为矿山塌方,它主要发生在高陡边坡上,因为受到重力的影响,斜坡上的岩石或者泥土就会顺着山体滑落,进而造成滚石下跌的现象发生,而且这种滑落方式是脱离母体而进行的,滚石跌落到山脚下,就会造成滚石堆积的情况发生。基于滚石堆积的规模大小,可以将边坡崩塌矿山地质灾害分成四种类型,即小型、中型、大型、巨型边坡崩塌,其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依次升高。造成矿山发生崩塌的因素主要有地震因素、江河的冲刷、平时的降雨等,当然人类过度的开采作业造成矿山地质疏松情况,也会促使矿山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急剧升高。

        1.2山体滑坡

        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山体滑坡,这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山体受到自然力的影响,比如山体上的岩土体因为受到地下水的影响而顺着某一软弱山体表面而向下滑动。除此之外,矿山上的岩土体还会因为受到地震波影响而顺势往下滑动,滑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分散下滑,另一种是整体下滑。根据山体滑坡的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可以将其分成巨型滑坡、大型滑坡、中型滑坡以及小型滑坡,这四种山体滑坡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依次递减,其中巨型山体滑坡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最大,而小型山体滑坡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最小。

        1.3矿山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灾害

        矿山开采造成的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地质灾害包括矿坑内溃沙涌泥和矿坑突水涌水灾害。矿坑内溃沙涌泥是由于采矿过程中存在蓄水溶洞,矿坑内的水位到达蓄水溶洞,会将溶洞中的泥沙、石头等带出来,甚至还有可能堵塞矿坑导致矿山的崩坏,对矿坑内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矿坑突水涌水灾害是因为开矿过程中地下水位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可能会突然涌入矿坑内,造成矿坑内水位突然升高,影响矿山开采工作的进行。
 2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措施

  2.1完善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手段

  (1)大力推广与应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高新技术,配备数量充足、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有效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同时,合理运用3S等现代化技术,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管理体系和灾害监控平台,全面采集、分析、整理、处理矿山地质灾害信息,及时反馈,做出预警,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数据支撑。(2)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力度和预报强度。地质灾害无法提前预知,突发性强,且危害严重。特别是在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应重点防治,将群测群防体系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加大监测和预报强度,大大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3)加大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力度。加快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管理体制建设速度,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地质环境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效率和服务水平,打造良好的监测硬件设施环境。

  2.2强化矿山边坡稳定性

  在采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地质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再加上开采区域本身的结构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当边坡稳定性受到影响时大概率会发生地质灾害。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相关人员应当从矿山边坡这一方面入手,比较有效的治理方法有护坡、支护和截水等,虽然这些方法都是一些基础防护措施,但是会取得一个显著的治理效果。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及时将多余的水排出,构造专门的排水口,当降雨量较大时,应当提高排水量,能够有效避免滑坡现象的产生。抗滑桩的设计工作同样十分重要,能够明显改善滑坡的稳定性,在布置滑坡桩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实际工况,考虑当地的环境特点和项目需求,体现出抗滑桩的抗滑效果。

  2.3完善矿山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应结合矿山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快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力度,成立应急指挥专家库,组建专业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根据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制定长短期应急安置计划,建设应急避险场地。此外,还要注重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临灾调配机制,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2.4矿山废水、废渣综合利用

  随着矿山企业和环保部门不断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废水利用工程、沉淀池、废渣挡土墙、矸石综合利用等治理措施的不断投入应用,废水、废渣对水土环境的影响正在逐步减轻。

  2.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为切实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在开采过程中及终了应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相关制度。主要对自然地质灾害、采矿引发的潜在地质灾害、含水层结构破坏程度、含水层疏干情况、地下水位下降和水体污染等状况、堆放边坡、水土流失状况及树木养护情况等进行长期监测。在采场边坡崩塌危岩体布设和高陡边坡上方潜在滑坡体布设地质灾害防治点监测点。采坑底部地下水涌水口、附近泉眼、村庄水井布设水资源环境的监测点。每次观测都要有记录,如发现异常,必须加密监测,并上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2.6发挥灾害防治自动化系统优势

  在治理矿山地质灾害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引入先进技术,提高防治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减少大量的人力投入和成本投入,并且能够及时对自然灾害进行预警,便于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进行灾害防治,施工现场需要具备一个高效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其中涉及到的技术主要有GIS与动态监测等技术。通过该预警系统,有关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发现安全隐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能够充分体现出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对以往的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并将其整理成文档的形式保存下来。同时为了提高自动化防治系统的实用性,还应当有一个专门的应急处理系统,保证在第一时间内能够进行灾情防治,减少人员伤亡,避免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结语

  矿山资源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背后,却必须面对环境被破坏的尴尬局面,如何实现生产与环保并重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为避免造成更大的地质灾害,必须重视地质环境保护,提高保护力度,推进矿山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栋.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9(22):130+132.

 [2]唐宪邦,饶友.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分析[J].区域治理,2019,8(09):267.
  [3]郝晓安.采煤塌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分析[J].能源与节能,2018(6):111-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