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1
/ 2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诊断分析

张雪影,吕珍,马娟娟,董平(通讯作者)

杭州128医院,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目的:探究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超急性期患者的诊断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1.1-2021.12期间收治的135例AMI超急性期患者,按照时间分组,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就诊时间≤2h)、B组[就诊时间2(不含)-6h]、C组[就诊时间6(不含)-8h]。三组患者数量分别为45/47/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4h心电图监测,记录患者心电图Q波、ST段、T波的变化情况,并对三组患者阳性改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illip分级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A、B、C组患者心电图阳性改变率分别为37.98%、40.43%、37.21%,心电图阳性改变情况显示,ST段改变高于ST段未改变(P<0.05)。结论:AMI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集中在患者发病后2-6h之间,T波改变较多。患者入院后识别AMI超急性期心电图临床特点,能有助于尽早诊断AMI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心电图;AMI;超急性期;诊断

AMI是心血管疾病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供血不足导致的紧急缺血性坏死,发病较为突然,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患者会产生濒死的感觉[1]。如发病后不能对患者予以及时治疗,则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生命危险。尽早诊断患者疾病,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2]。基于此,文章以我院收治的AMI超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分组,对患者实行心电图诊断,探究心电图在患者诊断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AMI超急性期患者共135例,收治时间(2021.1-2021.12),按照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患者45例,B组患者47例,C组患者43例,年龄集中在31-85岁之间,均值(59.45±5.87)岁。如表1所示,组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

表1一般资料对比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年龄

Killip分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A组

45

23/22

58.68±5.36

6

20

12

6

B组

47

24/23

58.57±5.28

3

21

20

3

C组

43

22/21

58.71±5.32

2

20

20

1

/t

-

0.0001

0.009

8.6268

p

-

0.999

0.991

0.196

1.2方法

回顾分析135例AMI超急性期患者心电图,按照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比较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Killip分级,记录患者Q波、ST段、T波改变情况,并对不同组患者阳性改变率作比较。

1.3观察指标

Killip分级:适用于AMI所致心力衰竭分级,Ⅰ级为患者无心力衰竭症状,但毛细血管楔嵌压可见升高;Ⅱ级为患者轻度心力衰竭,出现肺啰音,但产生范围较小;Ⅲ级为重度心力衰竭,肺啰音范围扩大,大于两肺视野50%以上;Ⅳ级心源性休克产生,皮肤冰冷,心率加速在100次/min以上。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有数据行统计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对比t、检验,P<0.05,统计意义标准,应用SPSS 24.0软件统计分析

2.结果

2.1心电图阳性改变

三组心电图阳性改变发生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表2心电图阳性改变(n/%)

组别

例数

阳性改变例数

占比

A组

45

17

37.98%

B组

47

19

40.43%

C组

43

16

37.21%

χ2

-

0.114

P

-

0.945

2.2阳性改变发生率

表3阳性改变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阳性例数

占比

ST段抬高

67

40

59.70%

非ST段抬高

68

23

33.82%

χ2

-

9.080

P

-

0.003

3.讨论

AMI超急性期一般情况下开始于冠状动脉闭塞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临床治疗中,该疾病发生原因尚不明确。AMI超急性期心电图主要反映出患者心肌损伤的早期变化,能表现为ST段抬高以及T波高耸。当患者心肌供血减少时,细胞中会产生缺血以及缺氧等表现,导致细胞中钾离子外流,该现象会导致心电图中T波发生改变。一旦患者心肌缺血或缺氧症状进一步发展,且不断加重,则可能会导致正常心肌与受损心肌之间产生产电位差,并产生损伤电流,导致ST段限量方向从缺血心肌指向正常心肌。

AMI超急性期患者心电图具体表现当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损伤,在缺血区域中ST段抬;当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损伤时,在缺血区域中ST段下降。急性损伤阻滞系除极过程通过急性损伤的心肌组织时所发生的传导延迟现象,主要能表现为消极波增高,也就是QRS波升高,时限变宽。为减少AMI对患者产生的消极影响,应尽快对患者进行诊疗。尽早诊断出患者存在AMI疾病是医护工作人员的追求目标,并且也是能及时进行PCI的关键。

血肌红蛋白检测是较为快速的监测方式,但检测特异性不高,肌酸激酶检测特异性较高,但多在患者发病后4-6小时出现在患者血液中。当前较为常见的检测方式是肌钙蛋白检测。但该检测方式只能单纯的说明患者存在心肌受损事实,但并不能说明患者心肌受损的原因。李素梅

[3]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心电图诊断方式检测患者AMI超急性期阳性检出率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AMI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集中在患者发病后2-6h之间,T波改变较多,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但值得指出的是,AMI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集中在患者发病后2-6h之间,T波改变较多超急性期心电图总阳性改变率并不高,仅在38%左右,推测其原因可能是部分患者发病在早期,没有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错过患者出现的一过性阳性改变。

综上所述,应识别AMI超急性期患者心电图表现,并重点对其进行推广,让更多临床医护工作人员能了解患者心电图的临床特点,并尽早对患者AMI超急性期疾病予以诊断。

参考文献

[1]唐杨,陈姣.年青超急性期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动态变化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1,35(4):387-388.

[2]梁坚坚,陈炜,王颖,等.心电信息系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心电图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21,43(13):1587-1589,1626.

[3]李素梅.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对阳性率的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5):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