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建议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0
/ 2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建议解析

谷天成

翁牛特旗市场监督管理局  024500

摘要:我国食品安全公共事件频发,流通领域是食品安全治理的关键环节。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零散性、多样性、不可预见性、来源的复杂性、网络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性和可预防性,使得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呈现人力不足、持续性和全面性不足、技术性水平不足、法律规定不足等困境,采用流通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市场经营者逐渐自觉成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加强对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对固定性经营和流动性经营进行区分监管等寻找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进路。

关键词:食品流通;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流通,目前业界尚无统一的定义,普遍地理解为,食品流通是对食品、相关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田间到餐桌的有效率、有效益地流动。食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属于商品流通的组成部分。食品流通领域具体包括食品的采购、储存、运输、销售(批发和零售)等环节。食品流通领域是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关键场所,也是生产和流通环节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场所。消费者往往是食用购买食品后发生隐形或显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而相较于食品生产领域,食品流通领域具有相对的集中性和公开性,更易于发现与查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流通领域不失为食品安全管控的一道关键防线,可以反作用于生产环节加强食品安全。

1、食品流通领域监管的问题

1.1网络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随着网络市场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主流模式,许多网络交易平台如抖音、快手、微信等一时兴起、成为时髦,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从这些网络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而流通领域的零售食品成为这些平台销售的主战场,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如假冒伪劣食品、三无产品、过期食品、进口来源不明食品等时有发生。一方面,网络交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特征,使得交易双方不需要面对面进行,只靠商家发布的信息来了解食品信息,无法判别食品的真实性,食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网络交易的跨地域性特征,网络交易一旦产生违法违规行为,按照以前的属地管理原则很难界定违法行为的管辖权,这些都给监管增加了前所未有的难度。

1.2基层地区监管力量薄弱

首先,流通领域的经营户数比较多,监管流通领域的执法人员较少,有的监管人员面对的经营户数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可见基层监管人员工作压力大。其次,基层市场监管所配备的执法装备和资源不足。部分基层所并没有配备执法车辆、计算机、快检设备。甚至有的基层所还没有办公室,严重地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最后,基层市场监管所的工作任务重。乡镇监管所监管人员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还要完成当地各个领导部门本职外的工作分配,而食品安全的监管很难达到期许的高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阻碍了基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发展[1]。

1.3食品流通领域监管难度大

食品流通领域的经营准入门槛比较低,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或备案证只需营业执照和健康证即可,对其经营管理者没有要求,对于其经营过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大多数经营者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年龄大,接受知识能力弱,食品安全意识低下,不能对销售经营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大多操作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致使好多价格低廉劣质的食品、甚至是过期食品进入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隐患重重。流通领域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流动商贩、地摊经济,这种流动经营给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生存空间,安全隐患比较突出,消费者存在维权难。再有,食品流通领域的行业流动性比较大,由于本行业准入门槛低,投入少,经营者一旦发现无利可图,立马注销转出本行业,这样就给监管者带来很大的困难。

2、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2.1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推进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保障食品安全。将便利店、批发部、超市和农贸市场纳入动态监管,做到产品来源、流向可查询、可追溯,实现食品购进、索证索票、保质期过期产品的管理、保证关键环节可追溯。对于农贸市场来说,进场之前要实行检验制度。供应商进场时需提供主体资格证明、农产品的产地证明、检验合格报告等相关准入材料,并且在场外接受食品快检,快检合格后才能进场交易。入场交易的买卖双方均实名登记,买方卖方须凭有效证件到交易中心办理交易卡,供应商(卖方)入场交易前除须提供食用农产品相关准入材料外,还必须在场外“待检区”接受食品快速检测,检测合格后方能激活交易卡进场交易,确保进入批发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品相关合格信息同步推送至追溯系统,系统出具的电子结算小票二维码包含产品供货商、检测结果等相关信息,买方交易后须凭该小票出场[2]。对于超市来说,推动其可追溯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超市的散装食品、预包装食品的相关信息均可以录入自己的商品信息系统,需要检测的农产品将检测结果也上传到信息系统,并同步至各个分店,通过电子台账实施的条形码进行记录,商品的名称、生产厂家、保质期、生产日期等信息都可以扫码显示出来。推动监管过程的追溯体系建设。把执法过程管理、痕迹管理纳入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实现高效处置、层级监督。

2.2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完善信息的收集,建立统一的信息报送系统,监管部门对经营者的所有监管信息都纳入系统里,包括日常监管信息、监督抽检信息、行政处罚以及问题食品。该系统的功能是对经营者实行信息化的监管,从而有助于食品安全的风险预警和评估。其次,构建食品安全服务网查询体系,建立面向公众的“食品安全服务网”。要提供食品基本信息、企业索证信息,权威检测(抽检)信息等多种食品信息查询渠道[3]。最后,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系统。重点是督促超市、批发部、水产店、奶粉专卖店、酒类专营店建立该系统。经营者将供应商的主体资格、进销货记录、检测报告等信息录入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企业端平台。监管部门通过食品安全监管平台监管端口,对经营者的销售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2.3建立网格化监管

网格化监管是将监管区域划分为“区域总格、市场监管所片格、监管人员若干单格”,依照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落实辖区内各项监管职责,网格化监管员一般由辖区内的市场监管所监管工作人员担任。建立“全面覆盖、责任到人、从上到下”的市场监管网络体系。各个市场监管所在每个食品经营单位设立“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人员联系牌”将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责任人的姓名、电话进行公示,方便消费者和经营者联系网格监管员。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网格监管员能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处理、掌握证据。建立网格化监管协调机制,由12315投诉举报受理中心统一调度指挥,有投诉举报或食品经营违法违规问题出现时,通知并安排辖区内网格监管员及时处理。

2.4推行食品销售风险分级管理

推行食品销售风险分级管理工作,通过评定风险等级,对食品经营者实施分类监管,实现对食品销售领域精准化监管,提高食品执法监管效能。食品流通领域涉及的经营户多,监管人员少、风险大、任务多,实行风险分级管理,以问题为导向,提高监管工作的精准度和靶向性。评定周期为一年,每年底前完成对所有销售户的评定,结果作为下年分级监管的主要依据。根据经营者的规模、品种、数量等静态风险因素(静态风险因素占40%),经营资质、条件保持、过程控制、经营行为等动态风险因素(动态风险因素占60%),进行量化评分,分A、B、C、D四个风险等级,分值越高,风险等级越高。实行“一户一档”,建立食品销售风险分级管理档案,根据当年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抽检、违法违规行为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应对、消费者投诉举报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记录情况,对经营者的下一年度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调整,经营者监管记录差的,上调1个风险等级,监管记录良好的,下调1个风险等级。

3、总结

本文梳理了食品在流通环节的风险来源,初步构建了食品流通风险矩阵图,以区分不同等级的风险,并对于食品流通风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以减少食品在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各环节出现安全风险的概率。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食品流通环节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将营养健康的食物安全地运送到消费者手中,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安全食品更高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娟.基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9(8)

[2] 周恒.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若干思考[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0(4)

[3] 邓斌.食品安全监管的信息化建设[J].食品安全导刊,2014(2)